科大首页 | 网站地图 | 院长信箱

  • 首  页
  • 学院概况

    院长致辞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学院大事记 系所中心 职能部门

  • 信息中心

    通知公告 综合新闻 日程安排 院务公开 资料中心 规章制度

  • 党建广角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组织建设 廉政之声 职工之家
  • 师资队伍

    教师名录 客座教授 师资招聘 教师风采

  • 本科生培养
    教学动态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教学成果 学生成果 实训室安全 资料下载
  • 研究生培养
    教学动态 专业介绍 师资队伍 实践基地
  • 学科科研
    科研动态 学科简介 学科团队
  • 学生天地

    学工队伍 思政教育 日常管理 学生资助 招生信息 就业指导 学生之窗 通知信息 校友风采 校园安全

  • 团建园地

    青年之声 支部风采 社会实践 双创空间 缤纷社团

青年之声

  • 青年之声
  • 支部风采
  • 社会实践
  • 双创空间
  • 缤纷社团
首页 >> 团建园地 >> 青年之声 >> 正文

律夏札记:隐藏在法律条文里的辉光--我的暑假实习日记

发布时间:2025-08-29 浏览次数:次

序言

曾以为法律是法典里冷硬的文字,是课堂上被拆解的逻辑,直到这个夏天,作为律所实习生的我撞进了条文与人间的辉光里。咖啡香漫过卷宗的边角,皮鞋声叩响走廊的晨光,那些被体温焐热的法条、被掌心攥皱的证据,忽然让“正义”有了呼吸--原来它从不是悬在空中的概念,而是在每个具体的故事里,待目光掠过,便浮现出让人读懂的脉络。

这些札记,便是我与这个夏天的对话,与法律最温柔一面的初见。

法学24班 王美润

(一)初入律所

推开律所那扇磨砂玻璃门时,空气里浮动着一种奇妙的气息--不是教科书里描摹的墨香,而是现磨咖啡的焦香、打印纸的草木气,混着几分消毒水的清冽,像某种精密仪器运转时特有的味道。前台递来的工牌还带着塑封的余温,“实习生”三个字烫在指尖,忽然就懂得了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

走廊永远响着皮鞋敲击地面的脆响,律师们怀里的卷宗像一叠叠沉默的故事,边角被磨得发亮。跟着徐律师去法院立案的那天,安检口的传送带吞下一摞摞材料,金属栏杆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窗口法官接过卷宗时,指尖在“案由”栏停顿的片刻,让我忽然看清那些法条不是文字,是要被人用体温焐热的准则。

后来整理劳动纠纷案卷,保洁阿姨的工资条皱得像揉过的信纸,边缘被摩挲得发毛,律师说:“这不是纸,是她攥在手里的公道。”我站在文件柜前按时间排序,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卷宗上切出明暗条纹,恍惚在整理一段被亏欠的光阴。

(二)劳动仲裁见闻

第一次跟着徐律师去劳动仲裁委,是为一位被拖欠半年工资的建筑工人维权。仲裁庭比法院的法庭小些,墙面上“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的标语红得扎实。

申请人攥着泛黄的考勤表,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被申请人的代理律师翻着证据册,声音里带着职业性的冷静。轮到申请人陈述时,他梗着脖子说不出完整句子,只会反复念叨“我每天搬十二小时砖,他凭啥不给钱”,袖口磨破的地方露出黝黑的手肘,像块被岁月磨糙的老木头。徐律师悄悄递过一瓶水,轻声说:“慢慢说,这里就是让咱说理的地方。”

仲裁员是位头发花白的大姐,听完双方陈述,没急着敲法槌,反而问被申请人:“如果您的工人辛辛苦苦干了活,您愿意让他们空着手回家吗?”那一刻,仲裁庭里的空调声忽然变得清晰,我看着墙上的时钟滴答走动,忽然明白劳动仲裁不只是条文的较量,更是把“付出该有回报”这个朴素道理,放进规则的框架里,让每个字都嵌进人心的褶皱里。

休庭间隙,申请人蹲在走廊台阶上抽烟,烟蒂烫到手指才惊觉,他抬头冲我笑了笑:“哪怕今天没结果,有人肯听我说话,就值了。”我也笑了,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笔记本边缘--那页刚记下的《劳动合同法》条文还泛着油墨的新痕,此刻却忽然觉得,比起工整的法条,他眼里那点被倾听的释然,更像这盛夏里最实在的风。

(三)旁听庭审

旁听庭审的那个上午,记忆像被聚光灯照亮。原告律师语速如骤雨,每句质问都带着法条的锋芒;我方被告律师则像沉稳的堤坝,在质疑声中慢慢铺陈证据链。

两个多小时里,我盯着天花板垂下的国徽,忽然明白法庭不是舞台,那些唇枪舌剑的背后,是有人在为“真相”二字寸土不让。休庭时见被告席上的老人偷偷抹泪,原告席的年轻人攥着衣角发白,才懂得胜诉与败诉之外,还有更复杂的人间--比如老人颤抖的手心里攥着的病历单,年轻人裤脚沾着的、来自千里之外的泥土。

(四)学写法律文书

学写文书的日子像在拆解精密钟表。第一次拟起诉状时,徐律师把“理当赔偿”圈改成“应按《民法典》第1187条予以赔偿”,我顿时明白,法律文书里的每个字,都需要站在法条的肩膀上。

后来练写律师函,徐律师笑着把我拟的稿子推回来,红笔在那些锋芒太露的句子旁画了圈:“咱们这字里行间啊,得带着说理的温度。不用急着亮刀子,先把道理铺匀了,比什么都有分量。”那些删改的痕迹里,藏着法律人的双重修行--既要有刺破迷雾的锐利,也要有包裹人心的柔软。

(五)看守所会见

去看守所会见当事人的那天,铁栅栏把世界隔成两半。听徐律师讲述,这位曾经在财经报道里意气风发的企业家,此刻穿着灰蓝号服,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沿。

徐律师的语速放得很慢,每个问题后都留着空白,像在等对方从混沌里捞出记忆的碎片。回程时,车过梧桐道,斑驳的树影掠过徐律师的侧脸,他忽然说:“法律不光是尺子,也该是耳朵。”

我忽然羞于想起自己最初总追着问“胜诉率”--原来唇枪舌剑的尽头,不过是想让人把心底的话,说给懂的人听。

(六)参与调解

参与调解的那次印象更深。离婚案的双方在会议室吵得面红耳赤,徐律师突然起身倒了两杯温水,指着窗外:“你们看那棵老槐树,根缠在一起三十年了,哪能说分就分?”

后来女方抹着眼泪说,其实是舍不得孩子周末见不到爸爸。我才发现,律师的笔不只写在起诉状上,有时也写在人心的褶皱里--比如在争吵的间隙,悄悄为僵持的双方续上温水,让温度先于道理抵达心里。

(七)收获与感悟

离别的时候,我摩挲着笔记本上那些被红笔圈点的句子,忽然舍不得把工牌交还。走廊里熟悉的皮鞋声依旧清脆,茶水间的咖啡香还在浮动,连文件柜里卷宗的排列顺序,都让我觉得亲切得像老友的笔迹。

多希望能再跟着律师去开一次庭,再听一个看守所会见的故事,再看律师如何在调解时,把窗边的百叶窗调得明暗刚好,让穿堂风轻轻拂过争执双方的肩头--原来有些日子一旦扎根,就会悄悄长出不舍的藤蔓。

这一个月里,见过胜诉后在走廊抹泪的农民工,粗糙的手掌反复摸着判决书,像捧着半生的重量;见过败诉后坚持要和律师握手的老太太,说“至少有人听我把话说完了”,那双手抖得厉害,却握得很紧;也见过办公室里,徐律师和李律师为一条司法解释争得面红耳赤,烟灰缸里的烟头堆成小山,最后却一起笑着泡了碗面,说“争清楚了,才对得起相信我们的人”。

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最基础的卷宗整理逻辑:从证据材料的分类标注,到法律文书的页码对齐,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让陌生人能快速看懂案件脉络”;也跟着律师们掌握了初步的沟通技巧--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先递一杯温水再耐心倾听,比直接讲法律条文更能拉近距离;甚至在旁听过几次庭审后,我开始学会从双方的辩论中捕捉关键争议点,在笔记本上梳理出清晰的质证逻辑。

交还工牌时,玻璃门合上的瞬间,心里那点关于“法律是什么”的困惑终于落定,却也生出更绵长的牵念。曾经以为它是高悬的剑,是冰冷的网,是写满条文的典籍。如今才明白,法律最珍贵的模样,是无数双手托举的公平--它让弱者有勇气站在阳光下,让犯错者有机会赎回良知,让每个被生活碾压过的人,都能在规则里找到站直的力量。

这个夏天没教会我如何成为胜诉的高手,却让我懂得:真正的法律精神,不在条文的字缝里,而在每个法律人弯腰倾听时的眼神里,在他们为陌生人的公道熬红的眼眶里,在那些明知难赢却依然选择接手的案件里。原来所谓正义,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人,具体的温度,具体的坚守。而我多希望,能在这条路上,再走得久一点,再靠近一点......





上一篇:

下一篇:经法学院召开第十九届团委、学生会述职评议大会

Copyright © 2019-2020 |    辽宁科技大学经济与法律学院

     地址: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千山中路185号

            邮编:114051    联系电话:0412-592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