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首页 | 网站地图 | 院长信箱

  • 首  页
  • 学院概况

    院长致辞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学院大事记 系所中心 职能部门

  • 信息中心

    通知公告 综合新闻 日程安排 院务公开 资料中心 规章制度

  • 党建广角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组织建设 廉政之声 职工之家
  • 师资队伍

    教师名录 客座教授 师资招聘 教师风采

  • 本科生培养
    教学动态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教学成果 学生成果 实训室安全 资料下载
  • 研究生培养
    教学动态 专业介绍 师资队伍 实践基地
  • 学科科研
    科研动态 学科简介 学科团队
  • 学生天地

    学工队伍 思政教育 日常管理 学生资助 招生信息 就业指导 学生之窗 通知信息 校友风采 校园安全

  • 团建园地

    青年之声 支部风采 社会实践 双创空间 缤纷社团

社会实践

  • 青年之声
  • 支部风采
  • 社会实践
  • 双创空间
  • 缤纷社团
首页 >> 团建园地 >> 社会实践 >> 正文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二)从土豆筐到环保心,“小红帽”在陶源谷播撒绿色种子

发布时间:2025-08-06 浏览次数:次

  在陶源谷的每一天,“小红帽”们都像一颗饱满的土豆,从泥土里的扎实触感,到阳光下的清晰纹路,再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每一刻都藏着关于土地与守护的故事。带着对乡土的好奇与环保的初心而来,在挑拣土豆的指尖温度里,在村民的话语间,在孩子们的课堂上,完成了一场与绿色理念的深度对话。

土豆筐:触摸土地的质朴

  天刚蒙蒙亮,陶源谷的田埂上就热闹了起来。“小红帽”志愿者们挽起袖子,加入了挑拣土豆的队伍。刚从地里挖出来的土豆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大小不一,需要分拣出符合售卖标准的“精品果”,剩下的则留作自家食用或饲料。

  “这土豆啊,就像咱陶源谷的日子,得挑拣着过才舒坦。”一位大娘一边麻利地分拣,一边和我们唠嗑。指尖划过土豆粗糙的表皮,我们忽然明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取舍”有着天然的智慧——就像他们懂得哪些土豆该留下,哪些该舍弃,或许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也藏着等待被唤醒的默契。

  挑拣的动作重复而机械,但耳边的乡音与眼前的田野让人心安。阳光渐渐升高,筐里的土豆堆成了小山,我们的额头渗出汗珠,手掌也沾满了泥土,却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环保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藏在对土地的珍惜里,藏在每一次“物尽其用”的生活智慧中。

走访:倾听村民心中的“垃圾分类”

  当我们带着调查问卷走进了陶源谷的家家户户。起初以为会遇到抵触或不解,没想到村民们都很热情。“垃圾分类?听说过!”一位大叔说,“就是咱年纪大了,分不清啥是‘可回收’,啥是‘厨余’。”

  走访中我们发现,多数村民对“垃圾分类”有模糊的印象,知道“要把垃圾分开扔”,但具体怎么分、分了之后有啥用,却不甚了解。“咱这儿的垃圾,以前都是倒在村口的沟里,现在有了垃圾桶,专车来拉,干净多了。”一位大哥的话道出了变化:陶源谷的硬件设施在改善,但理念的普及还需要时间。

  也有村民提出了困惑:“地里的秸秆、菜叶,算不算厨余垃圾?”“塑料瓶攒多了能卖钱,这算不算‘可回收’?”这些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垃圾分类的宣传不能照搬城市的标准,得结合乡村的实际,比如把“秸秆处理”“农药瓶回收”这些村民关心的问题融入进去,才能让环保理念真正落地。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位大爷的话:“只要对陶源谷好,对子孙后代好,咱学!就是希望有人多教教咱,说得明白点,咱肯定照做。”原来,村民们不是不愿做,而是怕“做不好”。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正是推动垃圾分类最珍贵的动力。

课堂:给孩子们讲一堂“环保法”

  夕阳西下时,小院里传来了孩子们的笑声。我们带着做好的PPT,给村里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特殊的“环保普法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乱扔垃圾不仅会弄脏我们的陶源谷,还可能犯法哦。”当我们播放起《环境保护法》的PPT时,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圆圆的。我们用简单的故事讲法条:“如果有人往小溪里倒农药瓶,就像给小鱼下毒,是会被警察叔叔批评的;如果我们把废纸、塑料瓶收集起来卖掉,既能换零花钱,又能让它们变成新的东西,这就是在做‘环保小卫士’呀。”

  孩子们听得入迷,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那一刻,我们忽然明白:普法不是灌输法条,而是种下一颗种子。当孩子们把环保的意识带回家,当“保护陶源谷”成为 generations 的共识,法律就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融入生活的自觉。

思考:环保是一场“双向奔赴”

  离开陶源谷时,晚霞染红了天际。回望这片土地,从清晨的土豆筐到傍晚的课堂,我们仿佛走过了一条“环保理念落地”的缩影之路:土地孕育的生活智慧是根基,村民的理解与配合是动力,孩子们的热情则是未来的希望。

  陶源谷的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的环保不是“自上而下”的要求,而是“自下而上”的唤醒。就像挑拣土豆需要耐心,垃圾分类的普及也需要慢慢来,用村民听得懂的话解释,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引导,用看得见的变化证明:环保,能让陶源谷的天更蓝、水更清、日子更甜。

  而我们,不过是这场绿色行动中的小小传递者。未来,愿有更多人走进乡村,倾听、陪伴、同行,让垃圾分类的理念,像陶源谷的土豆一样,在土地里扎根,在人心间生长。


上一篇:

下一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一)| 经法学院“小红帽”七年接力筑梦,青春汗水浇灌山城希望

Copyright © 2019-2020 |    辽宁科技大学经济与法律学院

     地址: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千山中路185号

            邮编:114051    联系电话:0412-592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