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 申报学院 | 项目名称 | 项目 主持人 | 项目参与人 | 项目类别 | 
   
    | 1 | 建艺学院 | 校企协同工文渗透整体化教育培养应用性创新型人才研究与实践 | 张国峰 | 樊增广、汪江、李继怀、金玉然、陆永祯、于欣波 | 重点项目 | 
   
    | 2 | 化工学院 | 新工科专业“三创”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构建与实践 | 方志刚 | 刘微、樊增广、陈东、刘丽、赵振宁、郝晓亮、姚颂东、陈林、张伟、丛景香、王思怡、王楠、回进、赵璐璐 | 重点项目 | 
   
    | 3 | 艺术学院 | 中国曲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以辽宁科技大学为例 | 何冠宇 | 李红、李囝、田洁、周壮、裴冠红、李俊杰、胡曌斌 | 重点项目 | 
   
    | 4 | 计算机学院 | 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 张玉军 | 吴建胜、张文宇、孙良旭、张孝临、尹航、张媛媛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5 | 建艺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以专业评估为导向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汪江 | 张国峰、刁艳、于欣波、陈俊如、吴佳玲、王悦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6 | 管理学院 | “双元链接·双元育人”机制下卓越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朱晓林 | 金玉然、刘丽、王微、禹哲、李云宏、杜桂萍、周晓平、郭俊晖,洪海,徐舒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7 | 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类卓越工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赵骥 | 徐 杨,王 刚,王海洋,张媛媛,王彩霞,丁 宁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8 | 电信学院 | 新工科视域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 李琦 | 沈明新、李应森、陈明、杨永辉、曲强、魏东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9 | 艺术学院 | 以《中国评书艺术》教育为载体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知与自信意识 | 何冠宇 | 田洁、李红、周壮、裴冠红、李俊杰、胡曌斌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10 | 管理学院 | 新文科背景下“跨界融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刘丽 | 金玉然、李响、王谦、李华、王宏波、吴彩英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11 | 机械学院 | “建、用、管、评” 集成信息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机理研究 | 冯永军 | 解志文、杨秦、徐东涛、金学伟、艾益民、胡素影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12 | 矿业学院 | 新工科视角下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矿业卓越工程能力培养模式与实践 | 赵通林 | 路增祥郭小飞徐振洋马艺闻栾丽华温彦良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13 | 建艺学院 | 构建“艺术与科技”数字化建设,转型发展教产研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沈宇峰 | 王东、唐飞、邱丽杰、刘洋、王琼、马奔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14 | 经法学院 | “互联网+”背景下国贸专业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模式探索与实践 | 郭浩淼 | 魏晓妍、王英凯、贾丹、李彦哲、王小明、朱迪诗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15 | 应用学院 |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臧文龙 | 焦安源、林春丽、孙恩禹、高洋、王欣宇、鲍力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16 | 机械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三结合”科教融合复合式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解志文 | 冯永军、高旭、燕峰、陈永君、吴迪、胡素影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17 | 土木学院 | 工程认证下的新工科智能建造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 高华国 | 张红涛、高松、杨斌、任富强、费爱萍、孙畅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18 | 建艺学院 | 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多维协同育人理念下的玉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罗名映 | 赵艳、刘亚娟、张倩、王娜、潘畅、马凤山、孙立国、张世震、王雪松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19 | 管理学院 | 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与实施: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 任成好 | 薛宝刚、付宝新、胡迎春、陈尔东、王选赫、蔡丰年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20 | 管理学院 | 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张本越 | 金玉然、白晶、朱晓林、李云宏、杨娜、叶婷婷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21 | 机械学院 | 创建高水平工程教育实践平台,打造个性化高端人才 | 汪曦 | 刘健张晓君王宇廖桂兵马学东韩冰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22 | 矿业学院 | 基于区域特色资源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 | 郭小飞 | 赵通林代淑娟马艺闻韩百岁宋宝旭王晓丽王倩倩 | 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 | 
   
    | 23 | 材冶学院 | 基于OBE理念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 | 游杰刚 | 栾舰、田琳、关岩、李国华、张小芳、李心慰、张玲、郭玉香、姚焯 | 工程教育类项目 | 
   
    | 24 | 管理学院 | 新文科建设理念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 董晓东 | 李天柱、闫海、沈烈志、王冰、王宇、魏涛 | 新工科、新文科项目 | 
   
    | 25 | 材冶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TRIZ在工科为主高校中的应用研究 | 李志辉 | 臧喜民、刘彦国、李维娟、刘坤、郭菁、郑玉 | 新工科、新文科项目 | 
   
    | 26 | 建艺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建筑学专业改造升级路径研究与实践 | 刁艳 | 张国峰、汪江、于欣波、汪海鸥、吴佳玲、王潼宇 | 新工科、新文科项目 | 
   
    | 27 | 外语学院 | 打造“三全育人”新文科,融入思政元素的外语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 张晶薇 | 周茁;高辉;赵娜;张奇华;侯佐恂;李田田 | 新工科、新文科项目 | 
   
    | 28 | 经济学院 | 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工程专业为例 | 王娜 | 李冀宁、范舒悦、薛芸、季雪婷、郭威、温馨 | 新工科、新文科项目 | 
   
    | 29 | 计算机学院 | 物联网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陶冶 | 张文宇、赵骥、王刚、崔文华、代红、史添玮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 | 
   
    | 30 | 创新创业学院 | 以产业学院形式推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 李东华 | 赵宝生、焦安源、冯铁、朱翔宇、单磊、李娜、黄新宁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 | 
   
    | 31 | 电信学院 | 高校转型背景下强化校企合作理念的教学体系综合改革 | 常凤筠 | 徐望宝、李琦、汪瑾、吴丽娟、张立松、魏智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 | 
   
    | 32 | 电信学院 |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李志刚 | 杨永辉、李琦、王会立、胡鑫喆、龚才春、郭爱国、丁志刚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 | 
   
    | 33 | 外语学院 | 基于超星“一平三端”的“3321”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 金艳菊 | 石峰冷文雪林丹卉张玉华王珏富小乐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34 | 管理学院 | “任务驱动、以学定教、过程管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管理学》课程为例 | 王冰 | 沈烈志、董晓东、王书汉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35 | 国际学院 | 以涵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岳岩峰 | 陈媛媛汤苏宁张婷郭威 李爽李颖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36 | 化工学院 | 《化工原理》信息化混合教学资源的建设 | 张伟 | 岳莉、吴坤魁、方志刚、张雅茹、张丽、李芊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37 | 应用学院 | 基于慕课资源与VR技术的《中国的世界遗产》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 薛宝刚 | 卢晓君、于燕、佟晓红、刘静、卢颖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38 | 建艺学院 | 基于“案例实战”的多元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动画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郑月 | 沈宇峰、王东、丘丽杰、任硕、阎延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39 | 管理学院 | 基于OBE理念的《中级财务会计》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 | 李响 | 刘丽、吴彩英、张琳、范兴丰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40 | 机械学院 | “虚实融合”体验下产品提升模型训练创新教育有效路径研究 | 王玲 | 岳涵、郭爱华、杨秦、焦丹诺、何鑫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41 | 管理学院 |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旅游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赵亮 | 李洪娜、任成好、宋香谒、柳光露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42 | 机械学院 | 基于“互联网+”的“蒲公英花蕊爆炸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 孙艳平 | 冯永军、张德臣、徐东涛、张国际、韩兴、杨彦宏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43 | 马克思学院 | 基于行动研究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反思 | 王书菲 | 杨洪泽路文娟张营钟佳琦 林子叶孙嘉晗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44 | 建艺学院 | 后疫情时期基于数据引导的室内设计系列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 陈俊如 | 刘治保、张国峰、汪江、管歆、李延鹏、李鸿葆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45 | 理学院 | 基于“可视化、信息化、模块化”的复变函数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 | 杨鹏 | 丁桂艳、姜本源、武力兵、胡煜寒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46 | 外语学院 | 混合学习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学习参与度的实践研究 | 薛轶 | 蔡丽华、石峰、张楠楠、刘达、孟迪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47 | 管理学院 |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ERP沙盘对抗模拟》教学改革实践 | 王微 | 聂雪岭、李学东、马晓琳、刘小琴、邹歆鸬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48 | 管理学院 | 基于OBE的统计学课程O2O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 刘小琴 | 宋丹荣、马晓琳、李思莹、聂雪岭、邹歆鸬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49 | 机械学院 | 基于信息化的材料力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 陈曦 | 赵宝生、张德臣、郑菲、杨铭、吴迪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50 | 外语学院 | 信息化背景下基于智能机APP的移动合作词汇学习模式研究 | 董颖 | 刘洪波、王一、蔡丽华、石峰、张晶薇、张红娜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51 | 外语学院 | 工程专业人才“六位一体”外语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 金美辰 | 张楠楠、张玉军、任秀丽、周丽、张帆、李锲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52 | 材冶学院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功能材料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改革 | 刘新 | 王永飞、吴锋、张欢、郑丽君、刘高斌、王森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53 | 管理学院 | 《旅游学概论》智慧型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 | 李洪娜 | 赵亮、任成好、宋香谒、付宝新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54 | 计算机学院 | 基于学习范式的外国留学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和实践 | 滕薇 | 王莉、刘扬、丁宁、杨松波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55 | 经法学院 | 校企合作背景下实训课程信息化研究 | 张亚妮 | 房娇娇、刘轶男、崔永亮、张荣文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56 | 土木学院 |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 | 韩颖 | 高华国、杨铁利、李巍、宫雨生、高良博、王昶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57 | 管理学院 | 基于教育信息化大数据的个性优势人才培养研究——以《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 | 柳森 | 房丽娜、宋伟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58 | 管理学院 | 基于OBE理念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 白晶 | 张本越、杨娜、李云宏、叶婷婷、王晓杰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59 | 计算机学院 | 基于OBE+MO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 李桂丽 | 丁宁、藤薇、柴玉梅、杨松波、龙艳斌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60 | 建艺学院 | 将构建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修复资源平台应用与三维系列课程教学中的研究 | 王琼 | 沈宇峰、刘洋、马奔、阎延、唐飞、郑月、王健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61 | 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 王彩霞 | 赵骥、高起跃、张诗尧、张续亮、刘尚懿、孟丹、王瑞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62 | 计算机学院 | 混合式教学在《Phthon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 云晓燕 | 江业峰,孙红岩,王彩霞,孟丹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63 | 计算机学院 | 基于SPOC下混合式教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 杨松波 | 代红、王莉、丁宁、周自维、藤薇、李桂丽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64 | 土木学院 | 基于体验项目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 孙立霞 | 张铁志、费爱萍、张晏、林增华、王玉洁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65 | 电信学院 |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王立东 | 赵楠楠、高闯、王晓宇、迟涛、李琦、曲强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66 | 土木学院 | 《建筑环境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 王婷婷 | 周卫红、吕子强、唐初阳、刘广强、刘勇、高星星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67 | 电信学院 | 基于项目融合式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 | 张立松 | 李琦、常凤筠、吴文波、李长昕、陈明、李应森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68 | 外语学院 | 基于思政理念的英语视听说智慧课堂精准教学模式研究 | 陈媛媛 | 岳岩峰赵昱周茁王琳郭威 杨立新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69 | 建艺学院 | 以赛促教模式下动画成组课混合式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 马奔 | 沈宇峰、王健、王琼、唐飞、阎延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70 | 土木学院 | 基于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变形与沉陷工程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 | 马占武 | 宁殿民、宫雨生、李巍、田帅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71 | 机械学院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热学基础》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 刘爱玲 | 张新宇,赵广辉,常学森,任国振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72 | 应用学院 | 融入思政教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系统建设 | 温春友 | 敖广武、芦晓军、宋振维、臧文龙、刘俊、孙红岩 |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 
   
    | 73 | 化工学院 | 工程教育背景下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内涵提升策略研究 | 郝晓亮 | 方志刚、高云、王勇、张伟、全艳玲、孙鹏 |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建设 | 
   
    | 74 | 创新创业学院 | 生态网络视角下创新创业精英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刘丽 | 安锋、刘丹、陆永祯、姜玉新、李东华、朱晓林、王辉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能力培养 | 
   
    | 75 | 管理学院 | 《创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李学东 | 刘万兆、王亚东、徐大勇、柳光露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能力培养 | 
   
    | 76 | 建艺学院 | 基于SWOT分析的工业遗产文化资源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 王健 | 汪江、邱丽杰、深宇峰、阎延、唐飞、马奔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能力培养 | 
   
    | 77 | 计算机学院 | 大学生网路创新平台的建设 | 武传胜 | 王彩霞、戴雪松、师云秋、王瑞、孙红岩、江业峰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能力培养 | 
   
    | 78 | 电信学院 | 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探索 | 陈明 | 李琦、李应森、李小华、沈明新、常凤筠、李伯群、王莉、马飞、姜冠杰徐望宝、张立松、张志华、蔡宏斌、吴文波、常晓帆、邓鑫、崔阳、孙功勤 | 教学团队建设 | 
   
    | 79 | 外语学院 | “英语+”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 蔡丽华 | 张晶薇石峰金艳菊王叶梓 王珏田苗 | 教学团队建设 | 
   
    | 80 | 材冶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TRIZ创新理论的“六位一体”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 李雪 | 路金林,郭菁,庞启航,徐振,李志辉,张俊凯 | 教学团队建设 | 
   
    | 81 | 矿业学院 | 新时代矿业教师团队 | 赵通林 | 路增祥、郭小飞、徐振洋、马艺闻、栾丽华、温彦良 | 教学团队建设 | 
   
    | 82 | 体育部 | 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三维五位一体”大学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史文清 | 张波、苏庆永、李淑娟、陈志军、刘倩、陈伟 | 其他建设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