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600:见证·思考·创新——新时代高校校报的使命答卷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5-05-15
当第600期《辽宁科技大学报》带着油墨的余温与清香呈现在广大师生、校友面前时,这条跨越66载风雨的办刊长卷,不仅默默记录了南中华路上“老钢院”的青葱岁月,陪伴着千山中路旁辽科大的发展蜕变,更折射出高校校园媒体在时代浪潮中的使命坚守与革新回响。作为学校党委的喉舌、师生思想的园地、校园文化的载体、归集讯息的港湾,《辽宁科技大学报》600期的厚重积淀,既是回望来时路的里程碑,更是奋进新征程的起点。
从1959年创刊初期的铅字胶印,到如今信息时代下全媒体矩阵的运营宣介;从最初的四开小报,到今天的对开彩色印刷,600期报纸叠摞起的是一所大学的集体记忆。翻开泛黄的合订本,那些定格在新闻纸上的历史瞬间,吹拂着温润的怀旧风,构成了时光恒久、脉络清晰、事迹鲜活的“大学叙事”。正如中国现代进步新闻出版业杰出代表邹韬奋所言:“办报和办学是同一事业的两面:一个启迪民智于社会,一个培养新民于青年。”基于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辽宁科技大学报》用600期的坚持,完成了对学校发展史上每个关键节点的“在场式记录”,形成了一部镌刻时光的“大学编年史”。这种持续性的历史书写,本身就是对大学精神最好的诠释。
在数字化阅读已成主流的今天,校报依然保持着纸质出版的“仪式感”。这种看似有些落伍的传统载体选择,恰恰在潮流之外翻腾转身,体现着对大学文化积淀的敬畏。当师生触摸那些微微泛黄的纸页时,感受到的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可于无形间沟通的、于钢铁淬炼中流淌的文化传承。从校报里,在追溯辽科大走过的艰辛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你还能找到昨日恩师、昔日伙伴的卓越风采与动人片影,也能跟随光阴的脚步将记忆攥紧,让当下思绪与过往青春再度相逢。
面对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辽宁科技大学报》始终坚守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舆论阵地,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以“内容为王”为出发点,逐步搭建起“报网微”于一体的全媒体平台,不断推出文本、图像、影音、动画等有机结合的新媒体作品,让好内容辐射更广,让好声音传递更远。但无论传播媒介如何更迭,传播效率如何变化,校报始终坚守三个不变:坚持正确导向的立场不变,服务师生的宗旨不变,深度报道的特色不变。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正是校报在媒体融合大潮中的生存智慧。
校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不可替代的教育属性。面向未来,《辽宁科技大学报》将进一步强化“大思政”格局中的育人功能,将新闻报道与人才培养交叉融汇,挖掘“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的深层内里;承继校报“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坚定培养学生记者以“四力”炼就“钢力”之能力,充分发挥“办报育人”的多重功能。《辽宁科技大学报》也将继续以融合发展之姿,依托学校学术资源推出更多阐释性报道,运用AI等技术和数据新闻等形式增强传播效果,让校报成为连接辽科大与社会的更为紧密的文化纽带。
当第一缕阳光点亮拂晓,阅尽的纸页便藏住了校报人同一代代专家学者、一批批莘莘学子的对话、记叙、共情与讴歌,600期的过往,便浓缩于“博学明德 经世致用”这一薪火相传的校训之中。站在新起点,《辽宁科技大学报》将践行“强国建设,科大何为”的时代使命,朝着“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目标,以奋斗、改革、创新、发展为笔触,把全体师生紧密相连,汇聚起奋进一流的磅礴力量。(供稿单位:宣传部 吕轶卓)
编辑: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