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囝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管理专业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曲艺管理与传承保护。
出版《中国曲艺的审美价值及其艺术表现力》《岁月回声—辽宁科技大学曲艺专业作品集》等专著,发表论文十余篇。作为主持人获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二、三等奖。作为子课题负责人获批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曲艺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指导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作为制作人,创作排演国内首部钢铁题材音乐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题材舞台剧《恰在青春时》,环保题材儿童剧《寻找美人鱼》。指导复排大型音乐史诗《长征组歌》,制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辽宁科技大学艺术与美育思政大课《热血青春·致敬祖国》等多项大型演出活动。
何冠宇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辽宁科技大学美育教育中心副主任。辽宁省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中国声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青年歌唱家学术委员会委员,鞍山市首批社科智库专家。
从教20年,主要从事舞台表演实践、中国民歌理论研究、声乐表演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艺术教育教学经历。主持申报辽宁省一流课程《中国评书艺术》,担任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新华网思政平台《中国民歌》线上课程负责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民歌》课程教学模式与内容改革创新”项目负责人,国家级大创项目《高校美育浸润计划成果推广实践》负责人,辽宁省教学成果一、三等奖获得者,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教改项目十余项,出版专著一部、教材三部。曾多次担任韩国春川国际声乐比赛、泰国“庞那荣国际声乐比赛”、泰国“罗蒂斯”国际声乐比赛评委。
马琳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中科协学风涵养工作室负责人,辽宁省美育优秀团队骨干教师,鞍山市社科智库专家。研究方向:美育研究与实践、艺术类课程与教学论
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常年工作在高校美育第一线,主讲课程获辽宁省高等院校优秀艺术公共课、省高等院校美育优秀课,省一流课程,多次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辽宁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教育部微课大赛(辽宁省赛区)二等奖等。主持省部级项目七项,出版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教改论文二十余篇。
曾统筹高校原创音乐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剧目创作及公演,组建辽宁科技大学“艺教先锋队”连续多年为鞍山市周边中小学开展美育浸润活动上千次,多次荣获辽宁省体育美育浸润项目先进志愿者、辽宁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称号。
周子琳 副教授,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硕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曲艺生态与场域研究》;出版专著《播音主持语言表达艺术研究》;主持鞍山市社科联重点项目《艺术推动鞍山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运营模式研究——以原创音乐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曾获2019年辽宁省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一等奖;《普通话训练》课程被评为校一流课程。2021年,指导学生创作的多部快闪短视频多次登上“辽宁省教育系统献礼建党百年,体音美活动展播”平台;每年指导多名学生参加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并获奖;主持大型红色音乐史诗《长征组歌》;数次担任大型演出、原创剧目的统筹、执行导演、后期制作等工作。
张金玲资深媒体人;艺术学院副教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术带头人。
发表各类论文20余篇,获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学术精要高被引论文”;获评辽宁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及省级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获评国家级美育育人优秀教案、大学生讲思政课优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奖项多项;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获评辽宁科技大学名师示范课授课教师、教师课堂教学大练兵一等奖、教学质量奖、优秀课堂奖;担任辽宁科技大学“艺术思政课”艺术总监及策划人;创作的文艺作品在省、市级媒体播出、并获评国家级奖项;采写的多篇新闻稿件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国家级媒体发表;作为鞍山电视台特约文化嘉宾录制20余期节目;撰写的专著《雷锋的追忆》获评“辽宁好书”;多次获评辽宁省“好新闻”评比一等奖、辽宁省播音主持大赛一等奖。
王凌飞 艺术学硕士,工学博士,建筑设计工程师,中国高校影视协会会员,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发表中外论文多篇,影视类获奖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影视制作、艺术设计、人工智能辅助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王淋涵 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沈阳音乐学院流行声乐演唱专业硕士。韩国祥明大学新媒体音乐学博士。韩中音乐学术交流协会会员,第十届高等艺术院校全国歌剧声乐展演获“优秀指导教师”,辽宁省沈阳市D类人才,鞍山市D类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