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教风·正学风】辽科大校领导“四不两直”深入教学一线检查指导教学工作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5-10-23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风学风建设专项行动要求,真实掌握课堂教学常态,近日,辽宁科技大学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以“四不两直”方式分别深入教学一线,开展随机听课与实地指导工作,旨在还原课堂原貌,精准把脉教风与学风现状,全面营造全校关心教学、重视教学、狠抓质量的浓厚育人氛围。
直击教学现场,夯实学业根基
党委副书记、校长胡军在不提前通知、不预设路线的情况下走进博学楼A202教室,现场听取了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教师郭秋为网络2025级1班、2班讲授的“离散数学”课程。课堂上,他凝神观摩教学全过程,不仅关注知识点的讲解逻辑,也细心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与课堂互动,并认真记录教学环节的设计亮点与学生反应。
课后,胡军与师生亲切交流,勉励大一新生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树立主动意识,夯实“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的根基。他指出,这种直奔现场、直面问题的常态化听课机制,是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学校夯实育人主阵地的坚定决心。
聚焦思政课堂,强化铸魂育人
党委副书记孙晓华以随机走访的方式,深入思政课教学一线,走进课堂现场,听取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高艺娜为本科生讲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她细致观察教师的教学组织、内容阐释与课堂互动,全程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与即时反馈,全面把握思政课的教学实况。
课后,孙晓华与高艺娜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其教学成效表示肯定,并鼓励她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思想引领的针对性与说服力。她强调,要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与情感感染力,着力引导广大学生深刻理解时代责任,自觉树立“强国复兴有我”的坚定信念与历史担当,使思政课堂真正成为培根铸魂的主阵地。
关注基础课堂,奠基工程创新
党委常委、副校长王锡钢随机走进博学楼C212教室,听取了理学院教师朱世海为材料与冶金学院2024级学生讲授的“大学物理”课程。课堂上,他聚精会神,细致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知识呈现和师生互动,密切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和反馈,全面把握基础课授课实况。
课后,王锡钢与朱世海进行了深入交流。他指出,大学物理作为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工程师精神的重要支撑。他鼓励授课教师要不断精研教学艺术,提升课堂感染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聚焦价值引领,涵养职业操守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高姝娜以随机走访的方式来到博学楼A102教室,听取了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宋钰为会计学专业2024级学生讲授的“经济法”课程。课堂上,她凝神观摩,认真记录教学环节设计与学生的课堂反应,把脉课程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引导成效。
课后,高姝娜与宋钰进行了深入交流。她充分肯定了教师将专业知识与德育目标有机融合的教学思路,并指出,“经济法”课程是涵养学生法治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真实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在掌握法律条文的同时,内化合规守法的核心意识,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课堂互动,激发学生潜能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晓燕听取了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师吴迪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2024级学生讲授的“工程力学”课程。她细致观察了教师的课堂组织和知识讲解,聚焦互动环节的设计与实施,着重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学习效果。
在课后交流中,张晓燕对吴迪精于互动引导、善于系统梳理的教学特点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她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创新互动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真正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转变。
深入基础课堂,提升实践能力
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怡林深入基础教学一线,以随机走访的形式走进博学楼C109教室,全程听取了理学院教师刘磊为物理2024班讲授的“电磁学(理论)”课程。课堂上,她细致了解教学内容的逻辑展开、案例选取与表达方式,密切关注师生的互动状态与学生即时的学习反馈,全面了解基础课程的教学实况与实施效果。
在课后交流中,宋怡林充分肯定了刘磊善于将抽象的电磁学理论与具体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认为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她指出,基础课程是构建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支撑,应持续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强化学生逻辑推理与问题求解的素养,不断夯实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根基。
关注教师成长,激发创新活力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文宇深入教学一线,随机走进博学楼A201教室,听取了外语学院青年教师杨思远为土木工程学院2025级学生讲授的“大学英语”课程。他全程专注观摩,细致关注课程的教学设计、环节衔接以及师生互动实效,尤其留意青年教师如何结合专业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
课后,张文宇充分肯定了杨思远清晰的授课逻辑、流畅的语言表达以及饱满的教学热情。他指出,青年教师不仅要认真完成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培训,还要勇于打破固有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理论有效转化为生动、扎实的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从“能教”到“善教”的转变,持续提升教学效果与育人质量。
夯实数理根基,赋能专业发展
校长助理宋大钊深入基础教学一线,随机走进博学楼A302教室,听取了理学院教师黄胜绢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应用物理学专业2025级学生讲授的“高等数学”课程。他全程专注观摩,重点关注教师的理论阐述、案例选取、师生互动和学生学习状态,并对教学效果作了详细记录。
在课后交流中,宋大钊指出,数学是工科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石与基础工具,其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科研潜力的发掘和考研深造的竞争力。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注重理论讲授的严谨性,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课程在知识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及其长远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夯实其长远发展的学业根基。
据了解,校领导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课堂,是学校推动管理重心下沉、夯实教学常规管理的关键抓手与具体实践。学校将以此为导向,持续倾听一线师生真实声音,精准改进教育教学环节,全力营造优良育人生态,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实现持续提升。(供稿单位:质评处 图片来源:宣传部 质评处)
编辑: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