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化学工程学院辽宁省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李晓教授团队在有机光电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Novel multifunctional phenanthro[9,10-d]oxazole-based fluorophore towards efficient blue and two-color white OLEDs with high color rendering index”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3.3)。论文第一作者为化工2022级博士研究生廖浩森,通讯作者为李晓教授,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
蓝色电致发光材料由于其短波发光的特性,部分材料在实现自身蓝光发射的同时还可以作为主体,为长波长(红、黄和绿光)客体传递能量。这些蓝光多功能材料对于实现低成本全色和白光OLEDs具有巨大的优势。近年来,研究人员报道了大量的蓝色多功能材料并成功应用于全色和白光OLEDs。然而,蓝色多功能材料的性能仍然难以令人满意,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潜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解决和探索。课题组以菲并噁唑为构筑单元,开发了一种新型D-A-D型蓝光材料PO-DTPA。该材料展现出平衡的局域杂化电荷转移性质以及T7→S1的高效热激子通道。最终,基于PO-DTPA的蓝光非掺杂/掺杂器件展现了优异的性能,并在高亮度下表现出低的效率滚降。同时,通过在该多功能材料中掺杂低浓度的黄色磷光客体,成功制备了单发光层结构的双色白光OELDs。该器件实现了色坐标为(0.31, 0.29)的白光发射和高达89的显色指数。
该工作基于菲并噁唑基团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蓝色多功能荧光材料,并在蓝光器件和双色白光器件的应用中取得了优异性能,为构建高效蓝色多功能材料和低成本白光OLEDs提供了可行的策略。这项成果是在辽宁省高校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支持下取得的突破。此前,课题组已在《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 Photobiology, C: Photochemistry Reviews》(中科院一区TOP, IF=13.2)发表题为“Blue organic multifunctional fluorescent materials for efficient full-color and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的综述论文,为新型高性能蓝色多功能材料的开发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