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图书馆联合主办,学生学业发展委员会承办的第九届学生课堂学习笔记大赛决赛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相关单位负责人现场为获奖学生颁奖。教务处处长周卫红作总结讲话。120名2025级新生代表作为大众评审在现场观看比赛。
本届学生课堂学习笔记大赛历时一月有余。初赛阶段,参赛笔记在图书馆现场展出,全校学生均可对笔记进行打分,成绩排名前50%的62本笔记进入复赛;复赛阶段,由专家评委进行打分,34本优秀笔记进入决赛;决赛阶段,选手现场介绍记笔记的方法、对笔记的使用心得,并选取笔记内的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由专家评审和大众评审共同进行现场评分。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化学工程学院邓雪晴的《高等数学》等5本笔记获得一等奖,经济与法律学院徐若彤的《民法》等9本笔记获得二等奖,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齐慧慧的《大学物理》等20本笔记获得三等奖,外国语学院万颖琪的《英语口语》等26本笔记获得优秀奖。
决赛现场,赛程紧凑有序。选手们从笔记记录方法、运用窍门及知识点剖析切入,展现了对知识的精准把握与独特见解,彰显出笔记在知识内化、体系构建及思维拓展中的关键作用。评审环节公正严谨,大众评委打分与专业评委点评同步进行,前者融入多元视角,考量笔记普适价值与创新亮点,后者凭借深厚专业积累,精准洞察知识深度、逻辑架构与学术价值,两者互补互促,为选手提供全方位评价反馈,助力其反思成长、深化知识领悟、提升笔记素养。
赛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洪泽教授作了《学习笔记的是与非》的报告。他指出,笔记应是筛选冗余信息、浓缩核心内容的“过滤器”,而非被动记录的“录音笔”;是主动整合关联知识、动态完善的“车间”,而非静态存储信息的“仓库”;是支撑思维探索、反映思考过程的“脚手架”,而非陈列固定结论的“展柜”。其价值不在于记录的篇幅,而在于通过深度思考实现知识的内化与体系化建构。
周卫红作总结讲话。他表示,此次大赛是学校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优秀课堂笔记是同学们专注思考、提炼整合知识的智慧结晶,更是连接“学”与“用”的关键桥梁。活动旨在倡导专注学风、推广科学学习方法、搭建交流平台、强化能力培养,为同学们提供借鉴与展示的机会。希望同学们以此次大赛为起点,重视课堂学习、优化学习方法、用好笔记,全体同学以获奖同学为榜样,笃行实干,助力学业进步与学风建设。







文/刘芷彤 校/张玉军 审/周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