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专区 >> 最新消息 >> 正文

“走过大赛,走向成长”系列报道(十二)

竞赛让我成长

 

土木学院教师 高松

 

      今年的线上教学大赛是我校在疫情期间成功举办的一场基于互联网教学的高水平竞赛。本届大赛的筹备、教师培训、教师备赛、竞赛评审等环节离不开校领导的重视、教务处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凝聚了教师们心血和汗水。同时,竞赛的成功举办既展示了我校全体教师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忠诚担当,又体现了我校教师不断革新教学模式的敬业精神。本人有幸能够进入决赛,得益于学校长期以来为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所开展的各种培训,当然也离不开个人的执着和努力。经过此次竞赛,我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体会。

 

       第一,以“赛”为平台,不断提升教师个人教学基本功

 

      竞赛期间,参赛教师们在竞赛微信群里的互动交流从不曾间断,讨论的话题包括视频录制编辑、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学生的课堂活跃度等等。不同学科的教师们各抒己见,通过交流实现了观念上的碰撞,我也学到很多未曾尝试过的教学手段。此外,校内教师的线上教学的典型案例、知名专家的直播讲座更是开阔了我的思路;校外专家线上的评审意见使得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二,以“生”为中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说到底教学是一场集思政教育、知识传授和知识运用的综合活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学生和教师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比如,网络教学学生容易精力分散,缺乏持续学习的耐心;教师会面临学生没有教材、网络信号差、无法实时监控学生学习状态等情况。为此,教师要把握讲课的节奏,要讲练结合,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通过生生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串起来,用起来,这样课堂自然就“活”起来了,学生的成就感也就随之而来了。

 

      第三,以“用”为目标,不断提升课程地位和教学目标

 

      工程教育背景下,专业核心课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通过准备恰当的例题,让学生通过课下自学、课上辅导就能计算简单问题,还可以给其他学生讲解例题;通过恰当的习题和测试题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去解决中高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始终都有“几把刷子”在手,已获得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线上教学竞赛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它使得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战胜自我。我会不断学习先进理念,拓展课程建设的维度和深度,努力打造我心目中“金课”。

 

 

比赛改变你我,风雨不再阻隔

 

  化学工程学院 姚颂东    

 

       今年有幸经学院推荐参加了辽宁科技大学线上教学大赛,收获良多。总体感受是“比赛改变了你我,风雨不再阻隔”。最初参加比赛时,线上教学只是一个概念,如何利用网络平台传播知识、利用什么平台、怎么传播、传播怎样的知识以及如何曾现都尚不可知。通过学校组织的多次线上教学培训,逐渐开始了解超星、雨课堂、云班课、钉钉等众多平台。平台的选择也是教学的一部分,自己也在多个网上平台申请建立教学账号,经过多次筛选和学生的试用,最终选择了腾讯会议和超星平台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活动。

 

      学校线上教学大赛是一个“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赛事,容不得半点马虎。由于以前在超星平台上建过几门课程,平时上课时多媒体课件较为齐全以及熟悉视频制作,所以入门相对容易。真正的提高是在投入比赛之后开始的,从选题、到准备材料、规划内容、编写创作大纲、录制视频到提交作品,每一项工作都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考验。校内外专家评审的中肯点评更是让自己受益匪浅,为将来更好地进行线上教学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下基础。如何将熟悉的课堂内容,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向学生展现;如何提高学生兴趣,让知识传授从“教师所教变成学生所学”已成为我教学前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寻找教学案例、构思选题,通过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表达课程内容,探讨教学方法令人回味。虽然备赛过程付出很多辛苦,但回过头来看到课堂所曾现的效果,还是倍感欣慰。

 

     现在,线上教学大赛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作为线上教学模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师生双方都已经对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得心应手。饮水思源,正是教务处的老师们用心良苦和辛勤付出,才连接你我,使得风雨不再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