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激发快乐教学》
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全面铺开,让大多数从教者措手不及,但对于先知先觉并早已投身其中的教师来讲,这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试手好机会,也正是提前学习的小小成就感,使得对教育信息化具有敏锐感知的老师们更容易体会到畅游云端的真正快乐,外语学院的赵杰老师就是这样的“乐享者”之一。
赵杰老师讲授的《大学英语》是大学生在一、二年级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将英语基础知识、应用技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课程。得益于参加上学期和本学期线上教学工作启动之前教务处组织的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教学坊、教学讲座和线上教学技能培训,赵杰老师心中涌动着的小小激动与期待,激励着她顺利而高效地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并且乐享其中。
通过学习、比较各大网络教学平台的优缺点,赵杰老师结合大学英语的学科特点、第三学期参加大学英语课堂的学生的学情状况和自己常用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考虑到正式开学前和学生试课的效果及学生的反馈,她最终确定了腾讯会议分享屏幕在线授课+云班课、U校园自学资源分享、互动、QQ群推送通知和答疑的线上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线上实时交互式沟通、满足教学考核量化要求的同时,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且,师生间线上交流时网络稳定流畅并且简便实用、可操纵性强。

在线上课时和学生互动
本着“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开学之前,赵杰老师对本学期参加大学英语课学习的学生进行了总体学习情况的评估。参加了两次四级考试没有通过的他们,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尤其是主动自学的能力不强,缺乏足够的毅力和自信等等。这种学情状况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让学生“心动、神动”,更要通过行动来逐渐提高英语知识的积累、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最终通过四级。同时,考虑到“疫情当前,思政当行”,特殊时期通过“德育”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尤显重要,所以,赵杰老师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同时融入了思政教育。
1)根据“产出导向法”设计并布置学习任务。课前通过班级QQ群,把自学任务单发送至群文件中,同时设定任务完成时间,把自学资源发送至QQ群和云班课中并且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把学习笔记(学习中的积累、难点和问题)拍照发送至云班课作业设置中。便于直播上课时可以围绕学习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难点答疑解惑。

平台资源和活动及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反思笔记
2)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每次上课前十分钟邀请学生进入在线课堂,并且开始云班课的签到。为了能更好地将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十分钟的时间里和早早来到会议室的学生视频聊天,了解他们近期的学习情况和疫情期间的感受。例如:读写课第一单元以人类与自然关系为主题,课堂就以学生分享与疫情相关的英文新闻、英文演讲、抗疫情的感人事迹来导入,通过这些资料的学习,在积累英文词汇的基础上,同时引导学生自觉担当、勇于作为、正视疫情、理性发声、尊重科学、自觉自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以BOPPPS六步法实现在线教学的有序展开。课程思政与教学结合的导入活动之后,根据确定了的学习目标,先通过直播的方式,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进行前测,了解并解答学生自学的难点和问题,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包括线上讨论、云班课小测试、头脑风暴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课程尾声进行后测并且要求学生把课程的反思和总结写在反思笔记里拍照上传至云班课。及时批阅、反馈学生的反思笔记。同时也在考虑学情的情况下有计划地给学生推送“词达人”的线上四级词汇测试及U校园的线上学习任务。

课上的问卷调查、头脑风暴、讨论等活动
4)教学监控与评价。通过不定时提问、随机点名、系列活动和课堂反思笔记等方式监督和掌握学生的听课情况,再根据云班课平台的数据反馈,抓住学生的每个细微的亮点和进步及时进行表扬、点评和反馈,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名学生出现旷课或者中途退出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反思笔记,赵杰老师欣喜地看到学生对线上教学的模式及设计表示很喜欢,也逐渐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实现了线上教学的“实质等效”。

学生课堂签到满勤及在线学习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方式对于每位老师来说是挑战也是机会。在学校的正确指挥下和个人的全身心投入中,赵杰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很快适应并喜欢上了这种线上学习方式。线上的教学让赵杰老师真正做到了传说中的“同教学谈恋爱”,和线下上课一样,尊重课堂,尊重学生,衣着得体,略带妆容,把自己饱满的情绪和对教学的热爱通过网络传递给学生,同质等效,水到渠成。
《任务驱动激发快乐学习》
面对全新的陌生领域,初入的抵触和压力不仅仅是教师特有的情绪与感受,作为处于心理成长关键期的青年学生,也需要通过阶段性的成就感来激励他们勇敢地去尝试、快乐地去学习。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陶冶老师本学期有三门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其中,《C语言程序设计》64学时,授课对象为土木学院测绘2018级两个班学生。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会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难度更大。为了让学生能够学懂该门课程,帮助大部分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陶冶老师对本课程进行了进一步优化。

首先,陶冶老师将课程考核比例设置为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7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测试、课堂评价、课后作业、阶段测试,以减缓学生的学习压力。
其次,他在课程直播环节选择“钉钉”平台,优点是自动录制屏幕并有回放功能,声音清晰,并能够实时看到学生在线人数,能够与学生实时互动,并且能够为学生的课后复习提供便利的资源。

同时,他利用超星泛雅(PC端)和学习通(移动端)平台的数据库共享功能对课程内容进行部署。该平台教学功能完整,签到、提问、抢答、评分、作业、考试等互动环节一应俱全,并能够将师生在教与学全流程数据记录进行保存和分析。

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教学设计部分,在于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方法开展教学,符合“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项目”的教学理念。陶冶老师将知识点进行细分,课堂上从问题入手,用案例讲解小知识点,不对某个小知识点进行过多讲解,侧重于讲解知识点的应用方法。讲解一个知识点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3分钟之间。时间过长学生容易走神。讲解一个知识点后马上发出测试题目,学生通过电脑或移动设备进行作答,检验学习成果。学生做题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生是否能够学会,此时再通过对测试题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事半功倍。


最后,对测试题进行优化,减少偏题怪题,以书后典型题为主,便于学生通过书本进行复习,将题做精做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做题情况既能够反映学生效果,也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听课。由于每道题的时间有限,一般控制在1-3分钟,对于超时还未做题的学生进行点名督促。

每节课后,陶冶老师还会对知识点进行即时总结,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对比,并将总结发至学习通资料模块,便于学生复习。下次课课前进行回顾。此外,课后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阶梯式作业,分为基本测试题和增量式项目编程题。基本测试题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大部分题目与课堂测试题类似。增量式项目编程题进行“校园歌手计分系统”项目的开发,每学完一章内容,将该项目增加一个功能,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旨在培养对编程感兴趣的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


为了满足学生对阶段性成就感的渴求,陶冶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了“课堂评价”环节,学生对每节课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课堂讲解进行打分,如不是满分则需给出具体原因。这一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主动学习,也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学资料资料发布到学习通供学生复习使用

QQ答疑
陶冶老师自入职以来,始终如一地关注并热衷于教学改革研究,这次在线上教学中启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也是得益于他对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与把握,通过阶段性任务的设计,降低学生对线上学习这种全新学习方式的难度预期,以阶段性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使原本茫然的“陌生学习”迅速转化为自信满满的“快乐学习”。完全线上教学相对于混合式教学付出的工作更多,但通过屏幕老师们也能深深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励着每一位辛勤的教育耕耘者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把教育事业当做毕生的志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