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共享·以学生为中心

国际教育学院 岳岩峰
跨进2020年的大门,万万想不到新冠病毒会躲在朱漆门后阴瑟瑟要一手毁掉这个美好的春天,同事们努力在这个“最长寒假”里通过统筹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和平台,确保同时抓好疫情防控和中外学生的教育教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保证在线教学的质量作出了巨大努力。
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疫情之初,最能定心的就是让大家回归本业,该教书的教书,该学习的学习。就在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如同大海泛舟的时候,学校组织了2020年线上教学大赛,报名参加的一刹那,我突然觉得生活仿佛回到了它原有的轨道。
自参赛起,对于我而言,疫情下的生活主线不再是“静待”或“度过”,而是一如往常的“努力”和“拼搏”。线上教学不是临时教学,更不是“过渡期”课堂教学的替代品。线上教学就是正式的教学、规范的授课,不!规范还不够,应该是“高质量”的授课。线上教学大赛给了我踏踏实实的归属感和实实在在的存在感。
带着我人生的第一门慕课,我参加了本届线上教学大赛。我渐渐发现比赛是一个奇妙的“熔炉”,它融合了各学科教学的本真,交互着师生角色的转变,让我的教学工作,真正有“教”更有“学”。我简单略显“粗暴”地把赛后的所思所得总结为以下三点:
线上教学的“互联性”
学科互联,知识互联,师生互动,信息互通。线上教学使得原本相对独立的教学设计过程,通达到每个相关元素。一切都要考量,一切都需设计。“互联性”的表象可能初时让人寻不到头绪、摸不到边际,但是通过校内外专家的指导、所有参赛教师的讨论、与学生学习的实时反馈,“互联”的线上教学显露出清晰的脉络。我用SWOT分析图表,简单将我授课习惯分为“教、练、测、评”四个版块,直观分析出这四个环节的优点、弱点、机遇和潜在的问题,重新设计四个环节,优化线上教学各环节的“互联性”。
线上教学的“共享性”
线上教学设计,必须是着眼于未来的设计,或者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下的每一节课。我的课还会有哪些学习者?他们的学习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吗?有没有某些措辞会伤害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这些都是考虑到线上教学的“共享性”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比赛不是比一节课的教学技巧,而是比一门课的教学理念。当然,要想满足“共享性”,在慕课环境下的每一个独立班级都要有不同的设计。毫不夸张地说,一门课的工作量成5倍、10倍地增长。“共享”的另一面,其实恰恰是高教工作者们一直在努力的“个性化”教学。共享不是“均码设计”、不是“短期应对”,共享式的线上课程是“个性定制”,应着眼于未来。
线上教学的“去中心化”
如果在教室里,我需要精心设计避免一言堂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那么在线上的慕课教学中,教师自然地成为了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学习表现的“教练员”、学习成绩的“记录员”。线上教学中,学习者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慕课的“中心”是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是清晰的学习预期结果,更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过程体验。
互联、共享、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是我在本届大赛中最深切的体会,也是我得到的最宝贵的“奖品”。它来自每一位领导的关怀、每一位同事的鼓励,是我在2020年第一份美好的收获。感谢大家!期待在美好的时节相见。
赛中学习成长,赛后改进提高

应用技术学院 卢颖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年变得如此不同。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各高校的线上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学校早在寒假期间就针对线上教学组织了多场培训,让从未有过线上教学经历的我安心了不少,也有信心去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开始着手线上教学的各种准备工作。3月9日,学校开学了,所有教学均通过线上进行,线上教学顺利展开。
成长与收获
在线上教学进行到第5周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线上教学大赛。在短短的两周内,要完成5分钟的说课视频、10分钟的教学内容讲授、教学设计、线上教学支撑数据等相关资料。在比赛的开始,我的确感到紧张有压力。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非常温暖的“大家庭”。学校的相关领导、教务处的领导和各位老师,非常重视这次线上教学大赛,精心安排各个比赛环节,还为这次比赛专门组织了两场专题培训,为参赛教师更好地投入比赛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在参赛教师的微信群里,我们不是竞争对手,我们是朋友、是亲人,选手们相互交流各种线上教学的心得体验,互相帮助,让这场比赛充满了暖暖的人情味。我也不再紧张有压力,以一种学习与交流的心态去坦然面对这场比赛,最终顺利完成了大赛各种材料的提交。在这个过程中,有仿徨,有迷茫,有焦躁,但更多的是收获,这些收获为我日后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乃至混合式教学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思考与改变
这次教学大赛,给了我更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各位专家大咖给出的中肯建议,让我可以更深层地思考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现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同的课程有自身的特点,面对的学生情况也不尽相同,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刻思考的课题。在比赛过程中各位参赛老师之间的交流,也让我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同时,我自己也结合所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不断摸索线上教学的更多方式和方法。相比于之前的担心,现在的我更有信心面对教学过程中的更多挑战。
比赛虽然结束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却永不会停止。待疫情结束,我们重返校园相约科大,相信学校的教学必定会呈现一派新的景象。祝愿我们辽宁科技大学的明天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