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专区 >> 最新消息 >> 正文

“走过大赛,走向成长”系列报道(二)

 

       《业精一分汗千滴 爱心一颗花万朵》

 

                                                                                                        外国语学院  金美辰

 

      2020年的线上教学大赛圆满结束了。这场大赛是全校教师交流与切磋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从初赛的全员参与,各具特色,到入围决赛后的精心准备,我深深体会到了为师的不易,也更坚定了我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决心和信心。

 

      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线上教学成为了“应急之举”。虽然我较早地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于教学理念并不陌生,但是面对完全的线上教学,网络直播,我也是惴惴不安。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几乎尝试了所有可能的教学平台与软件。同时,也认真参加了教务处组织的各种培训,在学习、交流与探索中,我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的学生的线上教学方式,并且在教学沙龙中毫无保留地与全校教师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为了更加精准地开展线上教学,教务处精心筹划并组织了一场线上教学大赛。其实备赛的过程就是我不断思考、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我对日常教学内容的一次展示与提升。经过初赛激烈的角逐,我顺利进入了决赛。在决赛备赛的18天里,我认真研读比赛规则,积极提交教学数据并录制教学视频。虽然这些都是我平时教学的常态,然而为了更精确地展示我的课程特色,我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课例内容,梳理并导出数据,构建课程思维导图,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展开教学。备赛的过程真是异常艰辛,我们外语学院的课时量很大,我每天除了正常上课,还要陪孩子完成各种作业,只有在晚上8点半以后才能抽出时间准备比赛。几乎每天都要到12点以后睡觉,对于不擅长熬夜的我来说,体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可以说是身心疲惫。但是,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那就是为师的责任和为集体争光的信念。我也想得到各位专家评委的意见与建议,以改进教学。

 

      各位专家的点评精准,细腻,到位。让我看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为日后更准确地教学和评估点亮了明灯。我们也圆满地完成了大赛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标。通过赛前的多场培训,我们已掌握先进的技术与理念,汲取到了很多的精华;并能将学到的内容应用于教学中;通过与决赛群中教师们的相互学习与交流,聆听专家评委的建议,为日后的改进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赛的大众评审投票环节,将大赛推向全国,我也得到了很多全国同行的称赞与建议,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大赛推动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为建设一支理念先进、技术高超、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每位参赛教师来说,这都是人生中一次难得的体验和宝贵的财富。

 

      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加倍努力,不断探索与思考,让“业”更精,让“爱”更足,让“汗水”更晶莹,让“花朵”更鲜艳!

 

 

《教无定法 你我皆赢》

 

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 巩荣芬

 

      近两个月的备赛,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证书,更多的是自信和未来。下面就本次大赛谈谈我的心得和体会。

 

大赛伊始 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你哪来的自信?”或许是因为我参加过很多次讲课大赛,并且都获得了不错的名次、或许是我以前做过微课、或许是来自运动场上的自信、或许......其实,自信是一种思想意识活动,与外界无关,只需你大声喊出来“我能行!”(在心里喊也行)。自信能使个人的潜能发挥地淋漓尽致。学校下发比赛通知后,我就第一时间向系主任迟涛老师做了自我推荐,报名参加大赛。初赛要求所有老师参加,我担心自己落选,还将疫情以来居家办公的情况向领导做了汇报。主动要求参赛,得到了领导的赞赏和鼓励,也增加了我的信心。经过系、院层层选拔,最终我成为了39位决赛选手中的一员。

     

      或许有的老师认为讲课大赛是表演、是作秀,所以对其不屑一顾。讲课大赛确实有表演的成分,但表演只是手段,核心目标还是向受教者传授知识。富有新意的、与时俱进的、 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更需要精美的包装和宣传,比如我们正在使用的中国大学慕课上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是评出来、选出来、比出来的。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演绎青春、演绎奋斗。三尺讲台是老师专属的表演舞台,手舞足蹈、吐沫横飞只为学生的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举办讲课大赛的目的是让老师们在备赛、参赛的过程中锻炼、提升、反思、丰富自己的日常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进而让更多的学生或老师受益。

 

      附我与土木学院李昊老师的微信交流:

 

 

设计作品 精雕细琢

 

      本次参赛的上交作品包括五部分:教学设计文档(5次课)、学习平台数据统计文档(自开学来)、5分钟说课视频、50分钟课堂实录和10分钟知识点讲解视频。在作品的设计过程中,有苦、有笑、有埋怨、有脾气也有吹牛。

 

      (1)有苦

   

      最费心思的应该是教学设计,包括查阅文本资料、寻找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际电路作为知识点的导入;PPT动画制作;搜索素材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和串联。最累眼睛的应该是“添加字幕”这个环节,尤其是公式符号,比如“赛音 可赛音 贝塔 阿尔法还有欧米伽”。完成这些工作,可以说是“劳神费力不容易”。

 

      (2)有埋怨

 

      因为不熟悉平台,所以反复上传作品,曾埋怨平台,曾埋怨作品的统一格式要求。记得在最后修改作品格式时,赶上了上课,又不想因为参赛耽误正常的上课,当时心急如焚。发牢骚时,儿子的一句话顿时让我捧腹大笑,他说“别人的世界你不懂”。是的,参赛教师花心思做教学设计;大赛组织人员力争作品格式整齐划一;大赛组委会希望广而告之,扩大科大知名度。每个人都在为大赛服务着,参赛教师、教辅人员、超星平台团结协作共同奉献一场线上教学的知识盛宴。当所有作品提交,平台关闭后,再次打开比赛网页,你我他都满意地笑了。

 

      (3)有脾气

 

      准备大赛期间,最受折磨的不是我,是我的爱人和孩子。录课时,我要求他们二人禁言。十分钟的知识点讲解有时要录20多分钟,录好多次,小家伙总是在我录课的时候跑进来,还关心的问“录地怎么样了?”,这真的是让我......。参赛作品中出镜的拍摄都是由我爱人完成的,真是全家总动员,有时因为光线或格式问题,又经常重录、补录。我爱人感叹道“能够让你满意真不容易!”。

 

      (4)有吹牛

 

      有时做一页PPT需要花费我很长时间,比如手指滑动的动画、运动员跑步的动画、抽头等效变换电路的动画。每次做完一张有创意的动画,总是得意洋洋地说“储志远,过来看看妈妈做地动画”。做作品,首先做到自己满意,然后才有信心让他人评阅,让他人满意。我在家里欣赏自己的作品时,总是感叹“真好”,然后将自创的“居家办公比谁牛”改为“居家办公我最牛”,这时孩子总是补一句“吹牛”!

 

颁奖典礼 百感交集

 

      4月28日线上教学大赛的颁奖典礼在校礼堂召开,几乎所有参赛选手着正装去了现场。坦诚讲,头一天晚上,我在家翻箱倒柜找衣服,才找到一件适合身材的半袖(时令有些偏差)。每到这时候(领奖的时候)都为衣服烦恼,即便这样的机会不多。

 

     (1)典礼隆重 始料未及

 

      虽然在校礼堂参加了很多次活动,比如每年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但一直是忠实的观众。羡慕上台领奖的优秀老师,羡慕上台领奖好几次的佼佼者,给他们喝彩的同时,也思考着自己的不足,也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上台!这次在礼堂接受表彰,也实现了这一心愿。说实话,站在领奖台上,还有点不自在呢。为避免尴尬,向周围获奖老师握手祝贺,关注我的球友们调侃道“疫情期间谨慎握手”。颁奖典礼还面向全校师生进行了网络直播,我也收到了远在他乡的亲人、好友、恩师和学生的祝贺,让我喜出望外。

 

      (2)获奖名单 半遮半掩

 

      4月21日,科大新闻网就刊登了“线上教学大赛鸣锣收官”的新闻稿,总结了此次大赛组织、老师备赛、专家评审以及社会影响等方方面面的事宜,唯独没有给出获奖名单。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撰稿人忘了添加“附件”呢!所有参加大赛的老师还有组织人员都付出了很多心血,有时凌晨过后还在忙。在校长心里,在教务处长眼里,“大家个个响当当”,但是按照赛制,还要分出个一、二、三等奖。大赛的出发点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公布获奖名单之前教务处先将专家的评审意见转发给了各个老师,让老师查找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一流课程。通过比赛大家的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些提升有来自战友无私的指点,有来自专家一针见血的批判,有来自个人的探索,还有来自家人的支持。大家享受的是比赛的过程和收获,所有参赛的老师都是赢家,每个人都是“淡看名次自得意”。

 

      大赛作品提交后,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很多参赛教师为之点赞。

 

      (3)相互道贺 情深义重

 

      大家在备赛、参赛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技术性问题,比如如何有选择地嵌入摄像头、如何给作品加封面、如何剪辑视频、如何加字幕等等。不管是什么问题,只要在“线上大赛决赛群”里说一声,立刻就有人提供方案。记得有一次,因为时间紧,孙立霞老师亲自给其他老师修改作品格式,忙到半夜,令人敬佩。王立萍老师发现我和岳岩峰的票数排在最后,还给我俩投了票,她还鼓励我“给自己点赞”。后来我和她就教学、比赛还做了更深入的交流,感谢她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本次大赛的七位评审专家在颁奖现场以微视频的方式寄语辽科大:祝贺获奖老师,祝福辽科大的明天更美好。七位评审专家认真审阅了39名参赛教师的作品,并对每一个作品打分、给出主观性评语。评阅内容包括39*(1.1小时视频资料+5次教学设计文档+后台学习数据),工作量巨大,感谢评审专家的不辞劳苦、不吝赐教(附专家评审意见)。疫情过后,欢迎您们来辽科大做客。

 

 

      从专家评审意见不难看出,在信息化的新时代,在拥有已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下,教师如何设计、组织有效地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

 

      颁奖典礼上,所有校领导都来到了礼堂,依次给获奖老师颁奖。因为疫情,虽没有握手,但一句“祝贺”却意味深长。为提高老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在备赛期间我校教务处组织了多次视频会议,邀请校内教学能手、校外教学专家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校长多次全程参与会议,陪伴一线老师,是对老师们最好的鼓励。

 

      大赛过后,回归课堂,少了拘束,多了自然。提升的是教学能力,有增无减的是对教学的热爱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