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专区 >> 最新消息 >> 正文

“清华慕课第一人”于歆杰教授助力辽科大线上教学大赛

    4月8日晚,辽宁科技大学在线教学培训暨线上教学大赛赛前培训第二场如期举行。教务处特邀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首门慕课负责人于歆杰教授做题为“全新在线场景下的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培训。全校共吸引200余位教师聆听学习,培训同时用“雨课堂”“腾讯会议”进行了在线直播和互动。

 

  本次培训,于歆杰教授从“课程思政的由来”、“课程思政的若干误解”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理工科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误解的原因。他指出:如果理工科专业课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实现课程思政,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接着,于歆杰教授分析了混合式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原因:“高校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育人,而课程教学和课堂讲授则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理工科专业课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要不断突破课程质量和学习成效的上界,实现真正落地的课程思政教育。随后,他结合自身授课经验,以“电路原理”课程为例,生动讲解了如何在理工科专业课中立德树人、开展价值塑造,同时进行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他讲到“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认为自己的第一责任是通过教学和科研来育人,混合式教学给课程思政提供了时间和载体,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混合式教学成效,相互促进。"

 

  培训过程中,于歆杰教授采用“雨课堂”平台,并适时插入小测试、开启弹幕互动。参加培训的教师积极参与互动,并就“如何结合我校学生学情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在理工科中的具体实施”等话题进行了热烈交流。

 

  教务处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樊增广对于歆杰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讲授与启发表示诚挚的感谢,并与参加培训教师做了两点深入交流,一是学校要持续深入推进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混合式教学改革是我校近年推行的教学方法改革。在疫情背景下,更加看到了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希望在校内外专家引领、教师行动、学校推动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新生态。二是要“疫”以贯之让课程思政更鲜活。每位教师都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深挖自己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既具有个人的小德,也具有国家、社会的大德,树立价值观自信。学校共同努力建立思政课“价值引领”、专业课“润物无声”的教学体系,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把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发出科大声音,讲好科大故事。

 

  教务处共筹备两场线上教学大赛赛前培训,从宏观的在线教学中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认知到微观的课堂互动方法,旨在让决赛选手重新锤炼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内容,使自己的决赛作品更具有模范和引领作用。同时也希望更新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好的深化教学改革。如今,一场汲取在线教学精髓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也正在我校蔓延,课程思政“如盐在水”的融入也正在老师们心中根植,疫情在倒逼传统课堂发生变革,科大老师正在以自己的实践为传统教学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教学改革的“种子”正在这个春天里播撒,希望能够在秋天里收获。

 

培训专家简介:于歆杰,博士,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电机系教研系列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电磁发射杰出贡献Peter Mark奖章、北京市教学名师奖、清华大学首届新百年教学成就奖和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发射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首门慕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电路原理”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