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专区 >> 最新消息 >> 正文

云端教学之教师风采篇(十二):线上做毕设,尝试与创新

  远程指导 引领学生体验虚拟工程世界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邓祥伟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邓祥伟在机械工程专业2016级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中,依托“合肥海纳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年产10万套新能源汽车车身能源中心动力设备采购及系统安装”工程项目,引领学生利用虚拟工程设计软件进行安装工程设计,结合本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培养高水平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技术人员的目的。

 

  该项目建筑面积7305.01,主车间建筑高度13.95m。主体一层,局部二层。项目机电安装工程主要有:空压站、锅炉房、制冷站、消防泵房内的压缩空气系统(含余热回收)、热水系统、燃气系统、循环水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喷淋系统、暖通水系统、强弱电系统的设备管线安装。该项目设备管线均在站房内,项目难点为系统多,管线排布复杂,空间有限。因此利用BIM进行综合管线布置、支吊架布置、管道预制等模拟对于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着重大意义。

  

   

  邓祥伟负责指导4名机械工程专业2016级的同学共同完成该项毕业设计,4名同学分别完成空压站、锅炉站、水压站、制冷站。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了BIM设计相关课程,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但项目较复杂,需要学生在巩固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部学习BIM建模知识。在前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邓祥伟老师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再结合电子工程设计图纸、电子工具书等教学素材,在钉钉班级群进行知识讲解直播,并保存可回放视频资料,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内容可追溯、有利于学生随时查阅进行再学习的优势,同时通过微信群即时答疑,快速而直接地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邓祥伟老师以项目为导向、以问题为抓手,采用线上定期指导和不定期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紧紧抓住“教学组织是线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关键”这一工作理念,在重要教学节点,安排学生每日制定和执行学习计划并当日反馈,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顺利完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培育了极强的设计能力、执行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

  

  

  微智能样本  解决毕设排版后顾之忧

 

  应用技术学院  温春友

 

  完整的毕业论文,由封面、中英文摘要、目录、引言、绪论、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构成,一份格式标准的毕业论文会给阅读者一个赏心悦目的第一印象,也会迅速传达作者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

 

  毕业论文格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审核过程极其繁琐。目前,各高校正在根据学校和学科的实际情况,对论文毕业的格式提出相关要求,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论文格式模板,以规范学校毕业论文的书写排版格式。学生在撰写时除了内容之外,往往还要将大量精力放在论文格式排版上。而论文格式的规范性审阅工作主要是依靠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人工检查,论文撰写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多次修改,更增加了老师和学生额外的工作量。

 

  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温春友老师结合多年的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经验,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历经多次实践和完善之后,正式推出“毕业设计(论文)排版-微智能样本”。

 

  2020年寒假,温春友老师又按照《辽宁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修订版)》,精心凝练样本,分段分层次录制了“毕业设计(论文)排版-微智能样本的使用”微视频,并上传至优酷平台,供毕业年级学生线上学习及资源下载(视频链接地址及电子邮箱如下: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U0OTcwNjc4MA==.html)。在视频中,她将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排版难点进行了归类,针对标题编号、图序表序、三线表、表内文字、字体字号和目录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就每个方面样本的使用进行屏幕录制。

  

 

  “微智能”样本使用视频优酷主页

  

  

  样本“微智能”的主要体现微视频截图

  

 

录屏讲解微视频截图

  

  “毕业设计(论文)排版-微智能样本”的开发,使更多的同学既能高效正确地完成论文排版,又能在线上进行排版基本功的训练,从而能够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内容上,大大提高了论文格式的规范性审阅效率,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目前,应用技术学院已在全院进行了推广,师生反响强烈,一致认为目前情况下这是一款非常适用于线上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辅助软件。

 

  温春友老师爱岗敬业,立足本职工作岗位,能够在现实生活与教学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授课程内容,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根据学院学生的能力特点和培养目标,结合专业优势自发制作“线上资源”,针对线上教学的特点,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是应用技术学院全体教师多年来职业情怀的体现与责任担当的代表,是全院上下在新形势,新挑战,新契机下攻坚克难,不断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助力学生学有所成的优秀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