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单位: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精神,打造精品、树立典型,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强化课堂互动,推动学校提升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经学校研究决定开展2020年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立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及要求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拟立项不少于70门。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本科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1.学校已开设的所有独立设置符合条件的本科课程均可申报,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素质拓展教育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等。
2.截至2021年6月底前至少完成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3.课程负责人须为申报课程授课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且从事本科教学2年及以上,并讲授申报本课程2个学期及以上;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每位教师只能主持申报1门课程。
4.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必须是讲授该课程的教师,不允许挂名参加。
5.课程教学理念先进,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为中心地位。
6.名称相同的课程,只能按照同一项目立项申报,不允许教学单位重复申报。
7.课程已确定为“2019年校级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不允许参加此次立项申报;已获批“辽宁科技大学2019年混合式教学金课” 立项的,不允许参加此次立项申报。
8. 课程已确定为“2019年校级一流课程预立项”项目的,可以申报此次立项。若此次立项申请审核通过,则作为新立项项目继续建设并提供资助;若此次立项申请审核未通过,则学校对该项目不再提供资助。
(二)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拟立项1门。
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1.截至2021年6月底前至少完成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运行。
2.课程负责人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且从事本科教学2年及以上。每位教师只能主持申报1门课程。
3.申报的课程应具有结构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课程师资力量较强、建设基础较好、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较高。
4.课程应具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5.课程已确定为“2019年校级一流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的,不允许参加此次立项申报。
二、课程建设内容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1.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将线上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明确所有章节的线上和线下教学课时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并按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教学设计要求进行教学。
2.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课堂需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开展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及难点开展探究式学习,避免对线上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3.课程须选用学校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或中国大学慕课等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其他网络教学平台线上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4.鉴于学校在辽宁科技大学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有数据采集使用权,立项课程须使用辽宁科技大学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全过程管理、开展课堂互动、课堂测验等过程性考核。采用多样化的作业设计体系和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的能力。
5.开展课程建设情况调研,结合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
6.建设周期内,每门课程至少提交2个经典混合式教学案例。
7.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提高课程建设整体水平。
(二)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
1. 课程应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
2. 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
3. 申报课程应保证课程至少在今后五年内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立项项目管理
1. 各教学单位申报项目数量要求
(1)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数量要求
序号
|
教学单位
|
申报项目数量
|
1
|
材冶学院
|
不少于10门
|
2
|
电信学院
|
不少于8门
|
3
|
化工学院
|
不少于8门
|
4
|
机械学院
|
不少于8门
|
5
|
计软学院
|
不少于5门
|
6
|
管理学院
|
不少于7门
|
7
|
土木学院
|
不少于5门
|
8
|
理学院
|
不少于4门
|
9
|
经法学院
|
不少于5门
|
10
|
艺术学院
|
不少于2门
|
11
|
建艺学院
|
不少于5门
|
12
|
矿业学院
|
不少于2门
|
13
|
应用学院
|
不少于9门
|
14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不少于1门
|
15
|
创新创业学院
|
不少于1门
|
16
|
体育部
|
不少于2门
|
17
|
外语学院
|
不作具体要求
|
18
|
国际教育学院
|
不作具体要求
|
(2)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各教学单位申报数量不作具体要求。
2.学院结合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意见,有针对性地组织项目申报工作,对申报项目遴选后汇总排序上报。
同等条件优先推荐原则:截至2020年7月底前至少完成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截至2020年12月底前至少完成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截至2021年6月底前至少完成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此类推择优推荐。在此基础上,曾获批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及精品资源共享课,参与辽宁省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课程,以及以MOOC(或Spoc)方式应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优质课程,长期使用,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优先推荐。
3.学校将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择优立项,经批准立项的课程将提供经费支持。
4.项目建设周期:2020年7月-2021年6月。
四、申报材料及时间
申报课程建设立项项目的课程负责人须填写《辽宁科技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附件1),学院将拟推荐课程建设项目汇总排序后填写《辽宁科技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2)。纸质材料一式一份签字盖章后于7月14日16:00前交至教务处教学建设科(明德楼C306),电子材料以”学院、课程、负责人”命名打包发送邮箱:kdjxjsk@126.com。逾期不报,不予受理。
联系人:韩燕妮 田英;联系电话:5928183 5928195 13609805553。
五、其他
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本次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的推荐和遴选工作,认真组织,积极申报。此项工作学校将作为各单位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此课程立项结项验收通过后,学校认定为”校一流本科课程”。并同等条件下,择优推荐参评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
教务处
2020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