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创新引擎 服务振兴大局——辽宁科技大学深化有组织科研与校地校企服务改革纪实
来源: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5-10-29
作为一所与共和国冶金工业同频共振的高等学府,辽宁科技大学自1948年建校以来,始终坚守并赓续“钢铁报国”的红色基因。七十余载风雨兼程、砥砺奋进,从鞍山钢铁学院到辽宁科技大学,一代代辽科大人以“钢的意志”坚守初心,用“火的激情”勇担使命,铸就了独树一帜的精神底色。
步入新时代,面对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东北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机遇,学校党委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十五五”发展夯基“六大改革”为统领,在“像炼钢一样育人”的深厚底蕴上,点燃“有组织科研模式改革”与“校地校企服务机制改革”两把“创新之火”,为科技强国、制造强国锻造坚实的钢铁脊梁。
一、战略转型:从“自由探索”到“有组织科研”的范式突破
过去,高校科研工作往往呈现“分散式、个体化、随机性”的特点,虽时有“星星之火”,却难成“燎原之势”。为将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有效汇聚到国家与区域发展主战场,学校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模式变革。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构建“战略导向—学科交叉—团队协同—产业融合—动态迭代”的新型科研生态。学校科技处负责人表示:“有组织科研不是否定自由探索,而是更高层次的协同与聚焦。它要求科研工作必须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又扎根辽宁沃土、对接产业一线,让创新成果真正落地见效。”
重构体系,打造矩阵式创新联合体。学校纵向构建“省部级重点平台—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垂直贯通体系,重点升级冶金工程与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省级平台;横向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攻关团队,推动科研资源按需流动、高效配置。目前,学校已与鞍钢、宝武、本钢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20余个校企联合研究院,这些研究院成为矩阵中的关键支点,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技术转化的完整链条,让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
双轨并行,推动科研“战场”前移。学校创新推行“揭榜挂帅”与“定向委托”双轨机制,一方面将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张榜招贤,吸引校内科研力量主动攻关;另一方面,鞍钢等企业将技术改造需求以“定向委托”方式交由学校精锐团队专项突破。“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模式,精准对接产业痛点,确保科研选题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让科研工作不再 “纸上谈兵”,而是精准对接产业一线。
优化资源,精准滴灌战略方向。学校建立动态资源调配机制,将创新要素优先投向重点团队,实现“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协同发力。同时,统筹辽宁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设立“目标导向专项”和“自由探索专项”。前者聚焦辽宁4个万亿级基地和22个产业集群需求,精准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后者实施“育苗计划”,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原创性、前沿性探索,为科研事业储备后备力量。
改革机制,为科研创新“松绑赋能”。激发科研人员内生动力,是改革的关键所在。学校围绕“放权、赋能、松绑、减负”,推出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机制。一是项目管理,全面推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完善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负责人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使其从繁琐流程中解脱;二是成果赋权,建立“先确权后转化”机制,成果完成人最高可持有90%所有权,真正实现“名利双收”。自2020年成为国家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以来,已累计为300人次发放成果转化收益奖励超800万元;三是评价体系,实行分类评价,基础研究类人才突出“代表作+学术影响力+国家项目”,应用研究类人才侧重“技术突破度+应用成熟度+经济贡献度”,彻底打破“唯论文”的单一评价标尺,让不同类型的科研人才都能找到施展才能的空间;四是创新氛围,在全校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构建“教育—预警—惩戒”科研诚信三级体系,为创新划定“安全区”与“红线”,确保创新在安全轨道上推进。
二、系统赋能:从“点状合作”到“生态共建”的服务升级
如果说有组织科研改革锻造了强大的创新引擎,那么校地校企服务机制改革则为这台引擎铺设了通往经济主战场的“高速公路”。辽宁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孟劲松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辽宁实现振兴发展的关键路径。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主战场,肩负重要使命,必须在这场变革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平台筑基,构建成果转化“桥头堡”。学校将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服务振兴的重要抓手,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载体。与鞍山市政府、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组建的千山湾矿业实验室,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矿业领域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地,已助力鞍钢矿业开发出国内首个露天矿智能开采生产平台;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鞍钢交通与能源钢铁材料中试平台”获批首批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成功打通创新成果从 “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环节;由学校牵头,联合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钢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入选辽宁省2025年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名单。该共同体以数智化与绿色化为双轮驱动,旨在打造集“产业集聚、职业教育、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绿色钢铁示范平台,标志着学校在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生态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此外,学校还主动对接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菱镁新材料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获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邵安林团队共建“智慧矿山研究院”;与中钢热能院联合共建“炼焦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些高能级平台不仅汇聚了创新资源,也成为学校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的战略支点。
创新机制,打通供需对接“最后一公里”。学校深刻认识到成果转化不能仅靠科研人员“单打独斗”,必须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此,学校组建并发展壮大了一支60余人的专兼职技术经理人队伍,他们活跃于各类技术交易市场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精准匹配学校可转化项目与企业技术需求。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是学校服务社会的另一张“王牌”。这里构建了集科技成果挖掘、转化、运营、投资、孵化、金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2020年,学校引入第三方公司,创新构建“人才+科技+产业+资本+市场”五位一体运营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截至目前,科技园已成功孵化培育上市公司5家;2023年新增百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实现5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2项,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共育人才,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服务地方,既要输出先进技术,也要输送优质人才。为此,学校构建“需求导向—精准供给—反馈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卓越工程师学院。例如,与鞍钢集团共建的鞍山钢铁现代冶金产业学院,创新实施“2+1+1”工程教育模式,2025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其中131人签约鞍钢集团。同时,学校实施校地校企人才协同发展计划,构建地方专家双聘机制,选派干部、教师到地方政府和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校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2025年,学校启动毕业生留辽留鞍专项行动,计划年底前实现各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全覆盖,真正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
三、成效初显:改革“双轮”驱动发展新篇章
通过打好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改革措施“组合拳”,有组织科研与校地校企服务两大改革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为学校发展和地方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科研创新能级显著跃升。有组织科研模式改革极大释放了科研创新活力。学校牵头获批的国家级项目数量稳步增长,到账科技经费总额突破1.5亿元,新增知识产权转化70件以上,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0个以上。学校科研团队完成的低氮燃烧改造项目,帮助鞍钢、宝武等企业实现排放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服务社会成果丰硕。校地校企服务机制改革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五年来,学校科技成果转化1806项,同比增长40.65%;转化总额达5.75亿元,同比增长32.79%,转化数量和金额长期位居辽宁省内高校前列。2025年,学校荣获“辽宁省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优秀派出单位”称号,15名教师获评“优秀”等级,累计派出70余名教师深入50余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转化金额1300余万元。其中,校企合作成果“特种高温电工级氧化镁产品与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型全密闭重烧镁砂竖炉系统为海城镁矿集团带来年产值数亿元增长,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了辽科大力量。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在“像炼钢一样育人”的淬炼之路上,辽宁科技大学一直在路上。展望未来,校长胡军表示:“学校将以此次改革为新起点,继续聚焦低碳冶金、智慧矿山、菱镁新材料等优势领域,推动先进生产要素集聚,为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更多辽科大智慧与力量。”(供稿单位:科技处)
编辑:王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