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冶金栋梁——辽宁科技大学像炼钢一样育人记

来源: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5-10-29

作为一所因钢而立、因钢而兴的高等学府,辽宁科技大学自1948年建校至今,为钢铁行业输送了一批批“钢小伙”“铁姑娘”,他们怀揣制造报国之志,扎根钢铁一线,为推动中国从“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贡献力量。这所与共和国冶金工业同龄的“冶金人才摇篮”,用“校企合作、对接行业、实践育人、匠心传承”这四把火,持续锻造着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

第一把火: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多年来,该校始终坚持“立足冶金,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培养踏实肯干、适应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在东北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之际,该校与鞍钢集团共建的鞍山钢铁现代冶金产业学院通过“双元育人”模式,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自2023年筹建至今,校企双方合作优化方案,直指冶金新材料、高品质钢集群需求,形成“理事会决策、双院长执行专业委员会指导”的现代治理体系和“企业工程师+校内导师”联合指导制,实现钢企需求直通课堂,推动产业学院实现从单一人才输出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升级。其“2+1+1”工程教育模式使2025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其中131人已签约鞍钢集团。

同时,该校还与全国多家钢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如与河钢联合培养多层次冶金行业从业人员,是对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创新。通过该项目可为河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培养更多“通汉语、懂专业、知文化”的专业冶金人才,构建“需求-培养-就业”的人才培养闭环,让“中国标准”随着人才输出走向世界。

第二把火:对接行业,让科研成果能够真正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线衔接,让科研成果能够真正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代高校的必答题。“辽宁科技大学拥有全国最为齐全的钢铁冶金学科体系,首创的焦化、耐火材料学科更是填补了中国冶金教育史上的空白,我们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行业发展为牵引,以产教融合为路径,围绕钢铁行业背景高校独有办学优势和特殊职责使命,传承‘把论文写在炼钢炉里’的基因,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提供人才保障”校党委书记孟劲松说。

在钢铁冶金领域,该校牵头组建辽宁省冶金产业校企联盟和冶金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鞍钢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平台共享和项目申报等方面全面展开合作;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鞍钢交通与能源钢铁材料中试平台获批首批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并与宝武、本钢等企业共建创新联盟。同时,学校与鞍山市政府、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组建千山湾矿业实验室,助力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开发出国内首个露天矿智能开采生产平台,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露天铁矿示范基地。学校还主动对接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菱镁新材料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获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与鞍钢、东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等东北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中钢热能院联合共建“炼焦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邵安林共建智慧矿山研究院,不断为服务支撑产业、地方高质量发展做出辽科大贡献。

第三把火:实践育人,不断提升实践育人质效

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冶金行业就业新要求,有效培养学生工程师思维,确保毕业生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战韧性,该校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实践育人质效,将“钢铁报国”情怀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首先,以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技术人才为目标,推进“核心价值铸魂、三类知识夯基、两种能力锻才”的“1+3+2”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基,在专业知识基础上拓展上下游专业知识和横向延伸类知识,赋予学生学习能力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制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确保2025年内每个学院至少建设一个现代产业学院,且40%以上的专业课为校企共建课程,到2027年底,每个专业都能在现代产业学院的模式下运行,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此外,学校构建动态响应的工程教育生态,将企业真实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依此定义学生的职业发展走向和职业胜任力,并重构课程体系与能力矩阵,建立校企师资双向流动和科研反哺教学等机制,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第四把火:匠心传承,锻打新时代“淬火人”

“师带徒”模式是钢铁行业的一种传统人才培养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行业责任感,更是解决大学生进入企业常会遇到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的良方。为此,该校实施“企业工程师+校内导师”联合指导机制,80%毕业设计选题源自企业实际需求。如2025届本科生“260t顶底复吹转炉炼钢厂设计”课题,直接对接鞍钢技术改造项目。目前,校企共建22门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国家级课程“冶金物理化学”和省级课程“炼铁学”“炼钢学”等。学校还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或典型生产案例,创设真实职业环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师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大师工作室,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技术团队。与此同时,该校的教师团队深度参与鞍钢“高端取向硅钢工艺优化”等12项科研攻关,形成“企业技术难题-科研课题-教学案例”转化机制,确保教学与实践的全程链接。

除了来自企业的行业导师,优秀校友也受邀回校传经送宝,以知识技能“反哺”母校。校友们的“炉前课”,既有行业前沿的宝贵经验,也有对于当前技术攻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这种生动的“现身说法”仿佛带着钢花的温度,使学生提前进行“职场预热”。

时空流转,历史前行。从19482025,转眼77年的时间过去,从当年的鞍山钢铁学院到如今的辽宁科技大学,一辈辈辽科大人身上“钢的意志”与“火的激情”历久弥新。当被问及这77年的办学秘诀,校长胡军的回答掷地有声:“像炼钢一样育人——耐得住高温淬炼,经得起千锤百炼。”(供稿单位:招生就业处 宣传部)

编辑: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