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校园

读书之“用”

发布时间:2022-10-20   浏览次数:次    来源:   

近日,一曾经是县高考状元、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流浪汉常学福再次引发公众关于“读书有无用处”的热议。其实,无论是前些年爆红网络的流浪汉“沈大师”,还是时有听闻的名校高材生送外卖,开摩的,再者追溯到当年人们的口头禅“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读书无用论”就像烧不尽的原上草,几十年来一直被口诛笔伐,却总能死灰复燃。

且不谈常学福真实的内心世界,读书有用或无用中的“用”我们是否真的理解清楚?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那些个时代大环境下的读书人毕生的追求,而读书出仕,为官一方便是学子实现这一系列人生目的的终南捷径。做官,就是那时候的读书人的“用”,至少对于出身普通的人们来说如此,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如此。人们的追求总是积极向上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无论是三教九流还是士农工商,官吏永远排在最前面。“一日为官,强似千载为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中国近代,列强入侵,军阀割据,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周恩来少年时代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在那烽火连年的岁月里,热血青年或弃笔从戎,或笔耕不辍,或漂洋过海经年留学,但天下所有的读书人的共同目的则是——救国。清末状元张謇弃仕从商,实业救国,更是表明读书之“用”已不为官。一场场由读书人、学生掀起的救国运动,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人的血性。无论是救亡图存,还是挽救文化,读书人都冲锋在前,“读书无用论”又从何谈起?

每一场社会变革,新思潮与旧制度的剧烈碰撞都不可避免。改革开放春风吹满地,新挑战也随之而来。当时流行一句话: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一些人靠下海经商、个体户的优势勤劳致富起来,而像医生、教师、公务员等体制内的工作者,还拿着固定工资。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生产力大大释放出来,金钱和生活质量直接挂钩,由此畸变出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开始大行其道,一时间社会上物欲横流,人们传统的正义的价值观也受到冲击,心中的读书之“用”,也逐渐被获得利益而取代。当发现读书并非能带来更多的,甚至不比做生意获得更多利益的时候,人们对于读书的执着开始动摇。读书无“用”论,也正是在这种风雨的“滋润”下迅速生根发芽,书店里的心灵鸡汤、成功学的书籍卖到脱销,人们口耳相传着高校毕业生给文盲老板打工的案例,以至于有人悲哀地感叹道,“这是个笑贫的时代”,但鲜有人知道,读书的意义,或者说读书之“用”,从来都不是为了让你赚更多的钱、享受别人羡慕的物质生活而存在的,这些可以有,但不是主要。那些觉得读书无“用”的人,或许正因为读书无法满足自己心中的“用”,而非读书本来的“用”而垂头丧气。

人类之所以能鹤立于万物之中,莫不凭借其出色的智力,而读书正是一个对知识对智慧的追求的过程,是一个巩固我们之所以为人的过程。往大了说,读书之“用”是为了人类的发展;而着眼当下对于个人而言,读书之“用”应是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从而在未来有更多的选择,至于如何选择,却需要因人而异。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却能带给我们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充满活力,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选择不同、人生不同,而当每个人都为了身外之物而竭尽毕生所能之时,这不应该是读书无“用”的错,而是我们内心的价值取向的畸变的错。读书之“用”,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更在于如何去以“用”而用之。黄京涛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