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开幕式的哨声响彻天空,负责我们军训的三位教官便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他们身穿笔挺的迷彩服,身姿如白杨般挺拔,眉眼间满是藏不住的自信,自我介绍时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力,那天的画面成了我军训记忆里最清晰的开篇。
军训前几天训练的是“立正”。原以为不过是站着不动,一定轻轻松松,可事实恰恰相反,站军姿是所有训练中最累的,脚跟没并拢,膝盖在打弯,甚至连手指的弯曲弧度都不对。阳光晒得地面发烫,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我盯着前面同学的肩章不敢动,“膝盖往后顶,不是绷直了硬扛,是找到发力的劲儿,这样站再久也不晃,”耳边总传来教官的声音:“头再抬一点,眼神别飘,军人的站姿里得有股精气神儿。”那时候我才明白,“立正”不是简单的姿势,是让身体学会“听话”,让心沉下来的开始。
有次休息时,我问教官:“你们在部队也这么练吗?”他笑着说:“比这严格多了,跨立要纹丝不动站半小时,手里攥着石子都不能掉。”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军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打磨我们的“耐心”,让我们学会把小事做细、做对。这也许就是军训的意义。军训就是让我们学会独立,是摆脱依赖的开始。
停止间转法是最容易“出洋相”的环节。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看似简单,可一到集体练习的时候,总有人转错方向,没集中注意力,误听或是分不清左右。教官一遍遍耐心地告诉我们动作要领:“吃饭那只手是右手,转体时要快,脚跟先着地,身体跟上去,转完后要定住,不能晃。”教官在队伍里来回走,谁的动作不到位,他就停下来非常仔细地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队伍转体的声音越来越整齐,当听到“唰”的一声转体声时,我心里竟生出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原来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是如此有力量的事情。
踢正步时,腿要抬得很高,脚尖绷直,与地面垂直,手臂摆动还要有力,手臂经过衣服时要有力度,要有声音。分解练习时,教官让我们单腿站立,另一条腿抬起来保持正步姿势,手放在胸前练习摆臂,“坚持住,再等十秒”“很好,再抬高一厘米”。汗水浸湿了校服,我的腿抖得像筛糠,可听到教官的鼓励,我咬着牙没放弃。每次训练这个项目的第二天早晨,我的腿都很酸痛,虽然当时很痛苦,但当我们的队伍终于能迈着正步,整齐地走过操场时,我听着整齐的脚步声,突然鼻子一酸,那些熬过去的疲惫、克服的困难,都变成了此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军训结束的那天,我们站在操场上,听教官总结。他对我们说:“军训教会你们的不只是队列动作,更是让你们学会坚持,学会团结,把你们所惧怕的,变成擅长的。”风拂过操场,吹动我们的衣角,我想起这些天里,教官耐心纠正我们的动作,陪我们在阳光下训练,休息时给我们讲部队的故事,我们一起唱军歌,哪怕没在调上,也气势十足地放声歌唱。原来军训中教官不只是“教动作”的角色,更是在用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个看似平凡的动作里,都藏着“认真”与“坚持”的道理;每一次咬牙的坚持,都在为自己的青春添上一笔坚韧的色彩。
回想起军训的时光,我不只记得烈日和汗水,记得那个教会我如何“立正”的教官,更记得跨立时的耐心、转体时的整齐、正步走时的坚持。在这段“迷彩青春”里,我们不仅学会了队列动作,更学会了如何做一个“踏实”的人,像“立正”时那样挺直腰杆,像正步走时那样坚定向前,我想汗水中的成长就是军训带给我最珍贵的礼物。(软件2025.6 周嘉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