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一位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超越人生

发布时间:2023-10-18   浏览次数:次    来源:   

 代淑娟,女,1967年10月生,矿物加工工程工学博士,辽宁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绿色矿山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近年来,代淑娟一直从事菱镁矿及难选冶有色矿开发利用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其他省市级纵向项目10余项,完成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检索或EI检索60多篇;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2部;申请发明专利 20余项,已授权17项;获绿色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7项。

  持之以恒守初心,扬帆追梦万里行

 1991年代淑娟从东北工学院选矿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有色金属研究院(原沈阳矿冶研究所),先做了8年科研,又做了3年杂志编辑。2002年,已经35岁的她毅然决定考取研究生。为什么呢?因为她不愿意就这样安逸地过下去,相比于编辑发表别人的科研成果,代淑娟喜欢自己动手搞科研,更愿意亲手让那些形形色色的矿石“原型必露”。为此,她放弃了休息时间,重拾英语和高等数学的学习。尽管备考很难,记忆力明显退步,她就不断复盘。2008年,她又一鼓作气拿下该专业博士学位,同年11月,调入河北理工大学工作。2010年,加入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至此,代淑娟终于完成了所有学位专业知识的学习,此时的她已经43岁,于20117月调入辽宁科技大学工作至今。

 “为什么本科毕业后没马上考研,而是11年后才考?”代淑娟这样回答:“当时不是不想考,而是不敢考。在我毕业的那个年代,考取研究生是很难的事,招生数量也很少,又是国家分配工作,只有少数学习非常好的学生才敢尝试。我自觉实力不够,就直接工作了,可在工作中愈发觉得能力有所欠缺。很多年轻同事纷纷考上了研究生,我这个老大姐因为害怕考不上,就一年又一年地错过了。最终我还是决定要试试,而且试成了。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对的,虽然晚了11年,但只要下了决心,就应该一直做下去,无论结果如何,人生都不会留有遗憾。所以,我经常跟学生们说,人要想有所建树,就一定要持之以恒。”

 矢志不渝惟创新,厚积薄发攻克难

 代淑娟2011年到学校矿业工程学院工作,2015年被评为学校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同年,作为负责人,她获批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金与硅相互作用机理及金回收研究”。参加工作至今,她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提高吉林镍业公司选矿厂生产指标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7年荣获辽宁省科技成果奖;“新型选矿药剂-烷基黄原酸甲酸酯的研制”项目2007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新型捕收剂KD- I及其在菱镁矿反浮选脱硅中的应用”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垂直剪切式滤饼破碎机”获河北省专利发明三等奖;“低品位菱镁矿反浮选除杂捕收剂的研究与应用”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高硅菱镁矿粉矿的资源化利用及其污染土壤的修复”获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重金属污染的生物及化学处理理论与技术”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低品位废弃菱镁矿石高效提纯关键技术研究”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代淑娟搞科研不探个究竟不罢休。2015年,她带领课题组在海城一家镁矿进行工业实验,连续1个月在现场取样检测,所有参与项目的人都要同现场工人一样“三班倒”,每隔1小时取1次样,取完后,马上进行数据分析,给出分析结果反馈到现场,现场人员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药液注入选矿设备,然后再取样再分析,这种不断重复的工作24小时不能间断。刚开始还好些,可连续30多天,年轻人都受不了,更别说快50岁的代淑娟了,尤其是夜班时,2点到5点人最困,可机器不停取样就不能停。到后来,大家就劝代淑娟别跟年轻人一样熬夜了,她却不听,一定要与其他同志一样坚持到项目结束。只要是与科研有关的事儿,代淑娟都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系里的年轻教师遇到难题找到她,代淑娟总是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向年轻同事传授真知灼见,特别是在创新想法上,她总会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点子,让人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在平时的谈话交流中,代淑娟更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一说起科研项目,总是新想法新点子不断。代淑娟总说:“搞科研最需要的就是要有自主创新、超越攀登的精神,要时刻提醒自己,前面永远有等你实现的目标。”

 人才活水奔流涌,团队建设留心中

 多年来,代淑娟教授团队成员积极主持或参与学科建设和各项工作,研究成果在学科建设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代淑娟十分重视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该团队共有6名专业教师及多名研究生组成,教师中含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在菱镁矿选矿、选矿药剂研究与应用、难处理金选冶、资源微生物技术、磨浮一体化理论与工艺及高压辊磨矿强磁预选技术等方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团队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形成了一支研究方向前沿,科研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研究成果较多,发展前景良好的学术梯队。培养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不仅在国家级、省级立项方面有较大突破,在大学生创新项目及教学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团队累计培养研究生44个(全日制),已毕业研究生25人。其中2人(于连涛、李鹏程)获辽宁省优秀毕业研究生,4人(于连涛、李鹏程、刘淑杰、张洺睿)毕业硕士论文获辽宁科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7人次【于连涛、张孟、周衍波(副导师)、马芳源、张作金、刘淑杰、张洺睿】获硕士研究生国家级奖学金,1人次(李鹏程)获博士研究生国家级奖学金,13人次【张孟、邓立佳2次、陈婉婷、朱殿冰(副导师)、马芳源、张作金、李鹏程2次、刘淑杰、苏馨、李洪祥、张洺睿】获一等学业奖学金,多人次获“天恩”奖学金、二等学业奖学金,多人次获辽宁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辽宁科技大学矿业学院最美矿业人、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毕业的研究生在工作岗位也取得较好的成绩,有些已成为科技骨干或管理人才。如,2014年硕士毕业、2020年博士毕业的韩佳宏去年晋职为副教授,现为其所在学校科技处副处长,于连涛、张作金等获得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

 不断开拓创新,超越自己人生

 科学之所以有生命力、创造力,其在于不断开拓创新。一个真正的科研人员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才能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科学才能进步与发展。代淑娟正是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一准则,用自己的科研热情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和学生,践行“坐得一生冷板凳”的科研追梦精神,不向困难妥协,在坚定信念、开拓创新、不断跨越中勇敢远征,在今后充满激情的科研路上,不断超越自己的人生。